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戰略謀劃,著力創新發展理念,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引領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奮勇前行。(3月10日中國文明網,原載新華網)
簡而言之,生態文明就是自然與文明和諧雙贏的文明。而生態文明建設則立意高遠,它包括環境保護,又高于環保運動,志在避免重蹈“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覆轍;通過對傳統工業文明弊端的反思,轉變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調整相應的政策法規,引導人們改變不合理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發展綠色科技,在增進社會福祉的同時,實現生態健康、環境良好、資源永續,逐步化解文明與自然的沖突,確保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美國一位生物學家曾經說過:“生態問題如不解決,人類將生活在‘幸福的墳墓’中?!惫P者認為,解決生態問題就是解答生態文明建設這道考題的全過程。
生態文明建設恰似是一項大系統工程,它不分黨派、不論身份,任何單位、任何人都不能和不應該做旁觀者。建設生態文明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答好生態文明建設這道考題,就是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以系統化協同、集成化創新,就是要根據整個工程的系統要求,把理念、規劃、建設、管理,把點、線、層、面以及各個細枝末節的全部工程要素,通過集成優化達成集成效應,最終成功實現工程目標,交上滿意答卷。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生態文明建設是發展方式的轉變,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習近平同志曾強調,“最重要的是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這既是對全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總動員”,也是對每個公民身體力行答好生態文明建設這道考題的總要求。
毋庸置疑,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群眾,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是人心所向。當然,生態文明建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久久為功,即使一時基本達到了建設標準,也絕對不可能一勞永逸。這是因為,一兩個人、一兩個家庭、一兩個工廠企業的人為破壞,就可能嚴重損害人民群眾艱苦努力的成果。
由此而論,答好生態文明建設這道考題,就是要每一個公民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并矢志不渝地堅持下去。正如習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切實把生態文明貫徹到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自覺養成保護自然環境的良好習慣,決不能亂扔垃圾,并減少對塑料袋的使用,盡可能不用塑料袋,而對于廢棄物品,我們也應該盡可能地最大利用,使它發揮最大的利用價值,不亂丟廢棄物,以造成更多的環境污染。同時,認真履行保護環境這個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和義務,當好“宣傳員”,扮好“領路人”,做好“實踐者”,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倡導保護生態,保護地球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趙衛文)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