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3月18日訊(通訊員 吳明麗)詩南村位于碼頭鎮政府駐地東南6.5公里處,下轄6個自然村,21個村民小組,村民4300人。改革開放以來,詩南村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特別是2011年以來,通過創建特色文化村、完善村規民約、發展公益事業等措施,大力倡導移風易俗,做到“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佛事少辦”,并將四年移風易俗省下來的200多萬元用于公益事業,提升了鄉風文明水平,也推進了美麗鄉村建設,成為了南安市深化移風易俗的一個典型樣本。
主要做法
1、文化先行,注入移風易俗新樂趣
《孝經》里子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詩南村充分認識這一點,結合南安市“特色文化村”建設,將移風易俗與音樂文化有機融合,達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建設獨具特色的文化園。2011年,詩南村積極整合資源,將村中柏斯大橋、龍霞大橋、港龍大橋等3座橋梁串點成線,將吳氏舊宗祠翻新建成詩口文化活動中心,將戲臺改成劇場,在廟宇外墻設置宣傳欄,同時擴建老年人活動中心,建立農家書屋和“青少年社會教育活動中心”等陣地。至2014年,詩南村已累計籌資使用500萬建成包括詩南文化園、詩口古文化活動中心、詩板文化活動中心、鴿下自然村廣場等在內的4個文化活動中心,公共文化活動場所由原先600平方米擴大約7200平方米,全村各角落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參加文體活動。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詩南村充分利用元旦、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成功舉辦了南音大合唱、“柏斯杯”美麗鄉村攝影征文繪畫比賽、金秋老年文化節、新年音樂會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大型文體活動,既滿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減少了村民間互相攀比、鋪張浪費現象。同時,在文化園的宣傳欄、活動室、圖書室等位置,經常性張貼婚育新風、文明公約、24字社會主義核心觀等內容,讓移風易俗家喻戶曉、深入人心。2013年以來,詩南村農家書屋累計新圖書近4000冊,借閱近5000人次,舉辦節日表演活動35場,被確定為南安市第一批特色文化示范村,2014年升級為南安市宣傳思想文化示范陣地。
2、制度先行,提供移風易俗新保障
按照詩南村舊習俗,單單女兒出嫁,就要挨家挨戶發喜糖。詩南村人口多,發一次喜糖算下來就要花費數千元,何況習俗數十個,一年下來,每戶家庭花費不少。因此,村兩委、村老年人協會等班子紛紛倡議移風易俗,改變傳統習俗,提倡文明節儉。首先,完善村規民約。2011年以來,詩南村多次召集部分村民代表召開移風易俗座談會,就如何更好地開展移風易俗活動開展討論,形成共識,提倡:婚事省辦,儀式照舊,但不鋪張、不浪費、不發喜糖;喪事省辦,招待親友,一律兩菜一湯,不喝酒、不聲張;佛事儉辦,每逢佛生日及普渡節,不再大擺酒席等,不斷完善村規民約,摒棄陳規陋習,提倡文明新風,使之成為詩南村民自治、自律、監督的良好標準。同時,組建了詩南村移風易俗活動領導小組、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賭協會等群眾組織,確保移風易俗各項活動有人負責、有人跟蹤、有人監督。其次,加強宣傳教育。將新村規民約印發成冊,連同倡議書發放到每位村民手中,并通過村村通廣播、宣傳欄、座談會等形式,結合詩南村情和農村根深蒂固的一些舊習俗,由村干部、村老年人協會等人員帶頭,以自身行動感染周邊群眾,自覺做移風易俗的宣傳者、踐行者。
3、公益先行,增強移風易俗新能量
移風易俗,除了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也要讓群眾切身體會變化中的能量,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因此,詩南村在推進移風易俗的過程中,還積極發動群眾參與公益事業,參與新農村建設。首先,成立教育基金會和慈善公益基金會。據不完全統計,四年來,詩南村村民簡辦喜慶喪事節省下的200多萬元,基本用于公益事業。每年發放獎教助學金超過4萬元,共獎勵了100多名大學生,涌現了吳平、吳瓊琳等南安市高考狀元,人們高興地稱呼詩南村為“狀元村”。其次,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用“中國夢,詩南夢”的思想教育引導全村村民的行動,進一步提高建設“美麗鄉村”的自覺性和責任感。通過實施綠化家園、宗祠翻新、拆遷復墾、道路拓寬等項目,詩南村道路硬化、衛生廁所普及率均達100%,房前屋后綠樹林立,三座大橋相得益彰、相互呼應,舊房拆遷復墾計劃有條不紊地實行,村民住上舒適現代的住宅,幸福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環境衛生考評成績長期居于碼頭鎮前列。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5-03-10晉江深化移風易俗 優化社會風氣
- 2014-10-20城廂區開展移風易俗專項整治行動 提升社會文明
- 2014-10-20石獅石漁村移風易俗節省千萬開展公益活動
- 2014-10-14晉江東埔村移風易俗 生活環境清新宜人
- 2014-08-05晉江市繼續深化移風易俗工作 禁止大操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