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中,我們渴望擷取那些最為精華的部分,有如孩童般渴求最美的貝殼,但我們往往忽視了那些文化里潛藏的歷史內涵,置之不顧而錯失美好。文化路上,尚需且行且珍惜。
在繼端午節(jié)被韓國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又有消息稱韓國將正式啟動暖炕申遺工作,這一北方冬天最濃的標志,在我們的忽視之下而被韓國人搶占先機。無獨有偶,從端午祭、韓醫(yī)到活字印刷術,一次次虛虛實實的爭名之后,帶給我們的不應是嘲諷,而是反思。
我們有太多的文化遺產,但同時又缺乏足夠的敏感度,文化背后歷千年而不變的滄桑,正在我們漫不經心的敷衍中,頹唐地流落于江湖,消失于草莽。于歷史而言,不懂得珍惜文化,只能如孩童般兩手空空,一無所獲,這不僅是雙手空洞,更是心靈的空虛。
余秋雨描寫柳侯祠時有這一段文字:“游人看是一個祠堂,不大愿意進來,幾個少年抬起頭看了一會兒石碑,他們讀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然愴然肅立,少年們放輕腳步,離它們而去。”這便是我們當代的文化淡漠。相比于俄羅斯人每人年均讀書55本,日本人42本,中國人卻僅僅有4.39本。漫行于各大書店,暢銷架上,擺的是漫畫,雜志,網絡小說,成功學理論……我們對財富的積累和名利追求上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貪婪,故而我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世俗和功利。因此我們渴望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到最豐富的文化,不懂得珍惜的我們在狼吞虎咽的文化快餐里,未來又能何去何從?
伏爾泰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認為自己有責任。當我們與傳統(tǒng)文化擦肩而過時,當我們看到那些典籍、名勝正一點點走向落寞時,又有誰能領悟到這種“尋找最美貝殼”的徒勞無功?且行且珍惜,我們希望看到的是有如獨自棲身瓦爾湖畔的梭羅,守望麥田的塞杯格甘一般的對文化的呵護者和繼承人。“三千弱水取瓢飲”,絕非這個時代應有的態(tài)度,每一種文化背后都有值得借鑒與傳承的內涵,最佳文化只是我們的臆想。對文化缺少歸屬感和認同感,面對紛雜世事舉目茫然,導致人們對文化的無作為。我們注重文化的娛樂性,實用性,就像孩童只關心于貝殼的美麗,卻對文化的永恒價值視而不見,鑒賞力和敏感性的缺席,使我們在文化路上迷失自己。
“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難道百年前魯迅的發(fā)問竟一語成讖?文化路上,我們仍需且行且珍惜。?(陳卓倩)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5-03-31全國知名村落文化專家:活態(tài)傳承是最好的保護
- 2015-03-30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電視電話會議在京舉行
- 2015-03-24三元區(qū)舉辦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qū)系列活動
- 2015-03-24建甌鼓樓 “閩源文化大講壇”首場開講
- 2015-03-24中共中央、國務院:營造鼓勵創(chuàng)新的文化和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