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縣許村古祠群
忠孝節義繼世長
安徽歙縣3785處地表文物中,共有大小祠堂200余座。許村有一個集“忠孝節義”于一體的許氏古祠群。
位于許村北部的大邦伯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坐西朝東,三進五開間,外加一門樓,面闊18米,進深60米,占地面積1080平方米。
公元1357年,朱元璋率軍經宣州至徽州,因軍備糧餉匱乏,難以推進,這時富甲一方的許伯升攜兄弟五人,盡賣田產、傾其積蓄資助朱元璋。明朝建國后,許伯升任福建汀州知府。他廉潔奉公,行惠為民,百姓稱之為“青天知府”。大邦伯祠是其長子許都福為了紀念許伯升,仿照福建汀州知府衙門而建造,所以又稱“官廳”。
在大邦伯祠同一條古街上有一座盡顯“孝”道的“大墓祠”,又名郭懸第。明洪武十九年(1387),許伯升病故于福建汀州住所。其三子許美祖將其靈柩運回徽州,安葬于家鄉許村的大墓山,并在墓側結廬而居,守孝三年,后此支就以“大墓”命名。此古祠詮釋了“百善孝為先”的美德。
經大墓祠不足百步就來到了“觀察第”。祠坐北朝南,三進三開間。古祠西側,有一道邊門稱為“墻里門”,看上去毫不起眼,背后卻有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故事。有一位胡氏女子18歲時便嫁與許家,兩年后丈夫不幸病逝,而此時的她已有了身孕,便在家里專心撫養孩子,把孩子培養成進士,最后做了觀察使。為了守節,這個女人一輩子都沒出過家門。臨終時,她只留下兩句遺言:第一,不要建牌坊;第二,把家里后院墻拆了,讓村民到這口古井取水喝。此井名為福泉井,水質甘甜,冬暖夏涼,水位久干不涸,村民飲用至今。徽州女人的堅忍性格刻在了這座古祠的一磚一瓦上。
沿著一條悠長青石古道向南走至村口處是“大宅祠”。宋時,西夏入侵,宋戰敗。這時許村大宅門一富商許克復站出來,愿為朝廷分憂,資助軍餉,后宋軍勝,宋仁宗為嘉其義舉,欽賜許克復為“大宅世家”。
這些古祠不僅是徽州古建筑的濃縮典范,也是歙縣許氏家族的精神瑰寶。正是有了這些“忠孝節義”之舉,潛移默化地熏陶著整個許氏家族,形成了詩書傳家、尊師重教的家風。 (葉琦 吳曉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