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的生前事身后名:人生一粒種 漫山木麻黃
人民日報記者 吳 焰 趙 鵬 孔祥武
題記
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毛澤東
清明,敬宗祭祖。94歲的何賽玉則不是,她帶著兒子、孫子、重孫一家十幾口,拜的是外鄉人谷文昌,而且這一拜,已經幾十年。
60多年前,福建省東山縣山口村,是遠近聞名的“乞丐村”,何賽玉一家每年外出逃荒,她的親人,就死在逃荒路上。這段歷史,讓她刻骨銘心。“如果沒有谷文昌,我們村、我們家當年還在要飯。我們家沒有祖墳,谷公就是我們家的‘祖’。”重重的閩南口音,滿是濃濃的感情。
不只何賽玉一家如此。從1987年谷文昌的骨灰遷到東山,“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就在這里相沿成習。
谷文昌,一個在時間上距我們如此“遙遠”的人。一個河南林縣的打石匠,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隨部隊南下至福建。在海島東山縣工作14年,任過10年縣委書記。曾因工作出色被省委書記點名調任省林業廳副廳長,“文革”期間被下放當過公社大隊社員。
如果活著,今年,他整整100歲。
直到去世前,他仍改不了家鄉口音,一家人依舊習慣吃面條烙餅。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異鄉干部,遺言“請把我的骨灰撒在東山”“我要和東山的百姓在一起,和東山的大樹在一起”。1987年,他魂歸東山,當地百姓泣淚相迎,自發捐資建紀念館、塑雕像,自愿為他守一輩子墓。
34年過去,他從未離開過人們的視野,走出人們的記憶。歲月的洗禮,反而讓他的形象愈加清晰挺拔,愈加撼動人心。
一個人的生命能有多長?一個人的生命能有多重?
谷文昌來告訴你。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5-03-26東山:大力推進谷文昌精神進校園
- 2015-01-21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 追記人民的好書記谷文昌
- 2015-01-14習近平總書記難忘東山木麻黃 座談時點贊谷文昌
- 2014-12-31東山縣舉辦首屆谷文昌精神十佳宣講員決賽
- 2014-12-29東山縣開展谷文昌精神宣講員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