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指揮不在第一線,等于空頭指揮”
身為黨員干部,懷揣公仆情懷,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就和你心連心
每當想起與谷文昌的最后一面,朱財茂止不住淚盈眼眶。
那天,曾擔任東山縣委通訊員的朱財茂,前往漳州,探望正與癌癥做最后斗爭的老領導。兩人聊著聊著,谷文昌說到了樹:“我前不久才知道,木麻黃的壽命不長。你回到縣里反映一下,要記得更新換代,否則,風沙再來,東山人民又要受苦啦!”
“唉,都什么時候了,自己的命都顧不上了,滿腦子還想著老百姓。”朱財茂語帶哽咽。
追尋谷文昌的故事,有一些謎般的地方。
其時,風沙災害不僅困擾東山,也是沿海地區共同面對的大難題。從平潭到東山,沿海各地都成立了國有林場,積極破解防風固沙難題。
可為什么,沿海防護林的成功,偏偏是在自然條件最為惡劣的東山率先實現?
當時在福建省林業廳造林處工作的曹如楊非常好奇。決心到東山探個究竟,見見那位“造林書記”。
書記下鄉了。嗯,等他回來。
天漸漸暗了,書記還沒影。縣委同志笑了:“谷書記最討厭那種只會拿著陰陽盤東轉轉西看看、華而不實的‘風水先生’做派了,幾天之內,可能都不會回來……”小曹抓起小包直奔村子。
那時沒車,靠的是自行車和走路。這一追,追了兩天,從白埕到西埔,跑了大半個東山。每到一處,不是聽村民說“書記剛走”,就是“哎呀,谷書記上星期剛來”。
人沒見著,小曹卻有了答案:能這么沉得下去、靠前指揮的干部,啥問題不能解決?
谷文昌愛說兩句話。一句,“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一句,“好的動機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要把動機和效果統一起來,必須深入群眾,吃透情況”。
當年的公社黨委書記林子策記憶猶新。大饑荒時,谷文昌到村里了解災情。中午開飯,桌上只有番薯和幾碗清澈見底的稀粥。隊長不忍,偷偷蒸了碗米飯。谷文昌一驚,謝絕了:“我是黨的干部,就得和群眾吃一樣的飯、受一樣的苦、干一樣的活,群眾才會信任我們。”
當年的通訊員陳掌國印象深刻。每次下鄉,谷文昌至少要交三個朋友,一個老貧農、一個隊長和一個最困難的農民。全縣60多個村400多名生產隊長,他幾乎都能叫出名字。
東山谷文昌紀念館里,有一張放大的黑白照片,每位參觀者必會久久駐足。那是1970年,下放到寧化縣的谷文昌,被任命為隆陂水庫的總指揮。照片中,一臉病容的他抬著巨大石條。石重杠沉,壓得他上身佝僂,肩膀與頭緊貼著懷中的大石。
這可是56歲的老人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3-26東山:大力推進谷文昌精神進校園
- 2015-01-21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 追記人民的好書記谷文昌
- 2015-01-14習近平總書記難忘東山木麻黃 座談時點贊谷文昌
- 2014-12-31東山縣舉辦首屆谷文昌精神十佳宣講員決賽
- 2014-12-29東山縣開展谷文昌精神宣講員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