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評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生出彩的重要意義
??? 文明風4月24日訊(通訊員 陳建智) 千年前,先賢就推崇“行千里路,讀萬卷書”,清朝末期,有個精彩的故事,孫中山先生從外國留學回來,求見總督張之洞,在名刺上寫“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時任一品官的張之洞見一介布衣書生居然用這種口氣和他說話,就在紙條上寫“持三字帖 見一品官 儒生妄敢稱兄弟”,手下將此交給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旋即寫出下聯傳進去“行千里路 讀萬卷書 布衣亦可傲王侯”,張之洞見此下聯,暗暗稱贊,開中門迎接孫中山先生。從這故事看出,僅僅十五個字,就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能量,讓處于等級森嚴的封建官僚體制中的一品官開中門迎接一介布衣書生。
??? 孫中山先生的這一聯,讓人看到了氣度非凡,一代偉人毛主席的《沁園春.雪》更是讓世人折服,氣度非凡與文化美完美交融!早在1910年時,16歲的毛澤東在湘鄉東山高等學堂入學考試時作詩《詠蛙》“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子敢作聲。”這首詩初現其氣度非凡,校長李元甫閱后大加贊賞說:“我們學校取了一名建國才”。
??? 毛澤東和孫中山的這些氣度非凡,都建立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之上,同時,這些氣度非凡的語句也在傳承和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行千里路、讀萬卷書”是在孫中山出生前就有的,他加上“布衣亦可傲王侯”就顯得不同凡響;《詠蛙》原是清末安徽名士程正鵠的作品,毛澤東改了兩句,字里行間就透射著一個胸懷天下的“領袖”形象;沁園本是漢朝璀璨文化遺產,《沁園春》始于唐朝,以它的豪放節律和格構大勢受到數百年上流文人的青睞,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把它原本的氣勢和韻律化作氣吞山河的偉人氣度和英雄美。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