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舉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及其他有關活動的通知》精神,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經中宣部批準,由中宣部宣傳教育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思想政治工作司,全國總工會宣傳部,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全國婦聯宣傳部,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 學習出版社、廣東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弘揚抗戰精神 共筑復興夢想”讀書競賽活動已在全國展開。(中國文明網報道)
許多年前,網絡中就流行這樣一則段子。“知道愛情的越來越多,知道艾青的越來越少;知道比爾的越來越多,知道保爾的越來越少;知道關之琳的越來越多,知道卞之琳的越來越少;知道周迅的越來越多,知道魯迅的越來越少。”版本雖然不同,卻也都反映了一個讓我們有些尷尬的現實,眼下的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學生這一群體,他們對稍微久遠一點的歷史,都是知之甚少或者就是完全無知,而偉大的抗戰歷史,無疑就是包含在這一段稍微久遠的歷史之中。
忘記了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這并不是一句空話,特別是對于今天的中小學生而言,因為,若干年之后,他們就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如果他們不能銘記歷史,不能牢記國恥,就很容易落入數典忘祖的泥淖之中。也只有在歷史教育中,我們才能夠更加有效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也正是世界各國都是高度重視歷史教育的關鍵所在。香港《鳳凰周刊》曾撰文比較各國的歷史教科書并指出,幾乎每一個現代國家的教科書,都把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培養放在最重要地位。在許多國家,歷史課都是公民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
而我們更應該清楚的是,偉大的抗日戰爭是自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族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其所蘊含的抗戰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時代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偉大斗爭實踐中的精神結晶。抗戰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具體而言,可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萬眾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識;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必勝信念;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這一種精神,無論是小到個人的學習與工作,還是大到國家的發展與興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這是精神之鈣,是民族的脊梁。
而這樣一種偉大的精神,顯然是以抗戰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重大戰略方針、重要戰役、重要會議和重要歷史人物等為載體,熟悉這些載體,我們才能夠更好地感受到這一種偉大原精神;甚至是,只有熟知這一段歷史,我們才能夠感受并繼續這一種偉大的抗戰精神,從而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想,而作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所力所能及的奉獻。那么,在這個特殊的暑假中,開展這樣的讀書競賽活動,這不僅是在弘揚抗戰精神,也是在引導廣大民眾熱愛讀書。這一份弘揚與引導,對于廣大青少年,特別是中小學生,尤其重要。以賽促學,偉大的抗戰精神,就能夠入腦入心,就能夠激勵盛行民眾銘記歷史,振興中華。(劉云)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