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從無到有,設施由舊變新,服務由少變多……經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的公共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建設進入了新常態。新常態下,如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如何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務效能?如何補齊公共文化服務的“短板”?記者近日深入北京、河北、內蒙古等地展開調研。(8月3日《光明日報》)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僅對提升社會整體公共文化服務層次和水平至關重要,對每個公民更都有著特殊的價值。從宏觀上看,公共文化服務關系到國家文化服務的質量,也能夠成為國際形象的內涵;從微觀上看,公共文化服務又關系到每個公民享受文化服務的質量。因此,對于公共文化服務如何推進,如何才能實現穩步提升,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筆者以為,要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騰飛,必須從“短板”處破冰,讓其在新的歷史時期能夠蓄勢起航、乘風破浪,營造最佳的發展環境,為我們的文化層次和水平提升帶來助推力。
“短板”來源于對現實的準確把握。按照“木桶原理”,決定木桶水的容量的不是最長的而是最短的那塊板子。具體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上,我們國家不僅存在著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在城市和城市之間、鄉村與鄉村之間也有著很大差異,這些都是公共文化服務“短板”所在。要從“短板”破冰,就要從這樣的現實出發,而從現實出發必須先進行準確的把握。對很多人來說,公共文化服務往往只是概念化的“高大上”,而沒有落實到具體層面的“接地氣”。所以,從現實出發、實事求是才尋找到公共文化服務“短板”的良策,在此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都應進行系統調查,明確公共文化服務的“家底”。
另外,從“短板”處破冰,需要切實可行的彌補手段。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發現哪些領域存在著“短板”,更是要找到彌補“短板”的措施。比如,在城鄉之間的差距上,我們可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策略;對于城市內部和鄉村內部的差距,可通過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措施來實現;對公共文化服務不夠“接地氣”的情況,我們應從群眾的需要出發,走好群眾路線,讓群眾在公共文化服務決策中有充分發言權;而對于公共文化服務“消化不良”的現象,我們就要通過“試錯”,讓公共文化服務的推進能夠“春風化雨”,滋潤每個人的心田,杜絕類似問題再次出現。
由此看出,公共文化服務作為一項惠民措施,原本就應堅持“均等化”的策略進行,盡量構建起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城市和城市之間、鄉村和鄉村之間的一種相對均等化模式。因為這個過程中面臨著眾多的“短板”,我們便要從這些“短板”處破冰,才能讓公共文化服務贏得發展契機,明確公共文化服務對于每個公民的價值;也才能夠做到讓公共文化服務有的放矢,避免陷入“空想”的怪圈。(特約評論員 蘇彥)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7-27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 2015-05-12從“有戲沒人看”到“我要點戲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如何對接老百姓需求
- 2015-04-27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立法惠民利民
- 2015-04-08《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列入全國人大2015立法日程
- 2015-03-30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電視電話會議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