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輝和媽媽曾秀蘭在心愿墻下。
福州新聞網9月11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黃洋 文/攝 通訊員 洪映 康琳陳沂)9日,羅源縣鳳山鎮鳳美社區“鳳美心愿社”的心愿墻下,來自鳳山鎮金福小區的9歲男孩小輝高興極了,他和媽媽曾秀蘭將一張心型的心愿卡高高舉起,他在卡片上寫的“擁有一輛自行車和學習畫畫”兩個心愿,同時實現了。
這是福州市首個“心愿社”——羅源縣鳳山鎮“鳳美心愿社”成立后,達成的又一個心愿對接。所謂“心愿社”,即以去年8月開始在全市范圍開展的“黨員干部進社區認領微心愿”活動為基礎,打破單個社區的局限,從鄉鎮層面進行資源整合,無論服務內容、幫扶模式,還是服務群體,相較過去都更為多元,堪稱“升級版”。
鳳美社區黨支部第一書記陳麗琴說,“心愿社”的成立源于她在黨群幫扶具體實踐的“遺憾”。原來,在“黨員干部進社區認領微心愿”活動中,陳麗琴發現,由于地域和人口的限制,活動中出現了資源不平衡的問題,“有的微心愿找不到合適的幫扶對象,而另外一些資源又找不到合適的認領對象,我想,從全鎮的范圍進行資源整合,是不是可以更高效。”
陳麗琴將成立“心愿社”的設想向鳳山鎮提出,立即得到了鎮里的響應和認可。今年5月,聯合了縣人民檢察院、法院等12個鳳美社區所轄共建單位的“鳳美心愿社”開始籌建,9月正式成立。9日,記者在“鳳美心愿社”的心愿墻上看到,墻面以彩色花邊隔為兩片,左邊一張張尚未領取的心愿卡整齊排列,右邊已經認領過的心愿卡則兩兩匹配。陳麗琴說,鳳美心愿社成立后,組委會搭建了專門的微信公共平臺,一方面增加微心愿的征集渠道,另一方面也擴大傳播范圍,利用新媒體手段,在線上形成一個全鎮范圍的“微心愿銀行”,有曬有認。
青禾小區的游阿姨,丈夫中風,女兒患有精神疾病,孫子年幼,年近70歲的她,每個星期都要去20多公里外的縣精神病院給女兒拿藥,來回奔波令她疲憊不堪。社區網格員入戶了解到情況后,整理成微心愿,積極與縣精神病院對接。如今,由縣精神病院工作人員定期送藥上門以及醫療指導,免去了游阿姨的奔波之苦。
鳳山鎮黨委書記陳啟輝介紹,“鳳美心愿社”突破了以往單純的資金幫扶方式,服務內容涵蓋教育、健康、心理輔導等,“這是一次探索,將滿足老百姓的精神需求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做到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幫扶。”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9-11心語心愿
- 2015-07-29泉州心愿志愿者開展2014金秋助學項目活動
- 2015-07-13福州羅源縣局“點亮微心愿”幫助困難零售戶
- 2015-07-01心愿志愿者張少毅榮膺第二屆“南安市道德模范”稱號
- 2015-06-26天尾鎮共青團志愿者認捐貧困學子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