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文化部門的權威數據顯示,1959年中國尚有368個劇種,目前只剩下286個,相當于平均每兩年就有3個劇種消失;全國有74個劇種只剩一個職業劇團或戲班,處于幾近消失的邊緣。為此,國務院辦公廳不久前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從劇本創作、人才培養、通識教育等多方面支持傳統戲曲的保護傳承。(9月10日《北京青年報》)
每兩年消失3個劇種,我國民間戲曲確實正在遭遇存亡考驗。民間戲曲,是世世代代的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傳統文化,它們“一桌二椅便是大千世界,二三步走遍天下,三五人百萬雄兵”,神奇而瑰麗!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如果任由它們逐年消失,就相當于任由我們民族的精神命脈失去延續能力,任由我們的民間觀眾失去文化養料,這是對子孫后代不負責任的表現。
那么,我們該如何努力,才能遏制民間戲曲的消失?首先要十分注重民間戲曲人才的挖掘、扶持。老百姓有句俗話,叫做“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現在,隨著民間戲曲日漸落寞,一些民間藝人即使身居城市,也不能讓一身技藝派上用場,只能讓其慢慢黯然失傳,更不要說鄉村民間藝人了。對此,有關部門要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重新拉起民間藝人這支隊伍,讓他們繼續走進人們的生活。
其次要破解民間戲曲人才流失、后繼無人的尷尬。民間戲曲的傳承重在傳“人”。當老一輩藝人伴隨民間戲曲的消失而離開人世,由誰來延續民間戲曲的香火,更成了一個尷尬的問題。一些年輕民間藝人因演出難、待遇低而不得不放棄最初的理想,外出打工,回家種地,即使仍在堅守也是插科打諢地進行商業“走穴”,誰還在認真傳承民間戲曲的精髓?政府可出資提高這類藝人的待遇,組織公益演出。
破解民間戲曲后繼無人的另一出路,則是免學費扶持學習地方戲。這些年,想從事戲曲表演的孩子越來越少,選拔苗子已從原來的“千里挑一”,發展到如今的“十里挑一”。年輕人有興趣學習,民間戲曲才有未來,傳承民間戲曲也才有希望。因此有專家建議,職業院校在開設戲曲等傳統表演類專業時,可將之納入免收學費的范圍,公共財政對院校予以補貼。如此,便可激發一些城鎮、農村孩子學習戲曲的熱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