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無力不敢扶:不僅是怕被訛錢
“不是我不想扶,是我真不敢扶。”走訪中,市民趙先生直言,現在“碰瓷”的人太多了,如果倒霉不幸遇上了,被訛錢是小事,關鍵是有苦說不出,心里感到憋屈。“我收入并不高,就算好心扶起的老人不是‘碰瓷’的,也要好人做到底,打120報警并跟車把老人送到醫院,到時萬一老人的家屬一時半會聯系不上,再或者遇到的是孤寡老人,一堆事上來自己也不知道該怎么辦。”
家住五鳳蘭庭的吳老伯堅定表示:“我雖然是老人,但我不會去扶。”他認為,“一些老人心太壞,誰扶他就說是誰推倒的。這樣的人一多,誰還敢扶?”市民黃女士則想到了另一個方面,她認為自己沒有多少醫學常識,如果上前將對方扶了起來,有可能會使對方傷情加重,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不是不想扶,而是‘扶不起’”。
“好人法”出臺能否改變這種現象
近日,河南一老人摔倒在積水里,路人看到卻未敢行動,最終老人溺亡。扶與不扶,再次考驗著我們。如果“好人法”出臺,是否能改變這種現象?繼北京、杭州等城市出臺或擬出臺為好人站臺、撐腰的“好人法”后,上海市人大日前也啟動了《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的立法工作。根據設想,新《條例》草案擬對公眾無償參與救治免責,以此鼓勵更多人加入街頭急救。
對此,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血液科副教授陳勤奮曾在媒體報道中說:“即使我是受過培訓的,在沒有任何救助器材的情況下也只能做些心肺復蘇、壓迫止血等,不一定奏效,當然要免責。否則我一伸手救人就要保證判斷準確、救活,誰敢做?”但陳勤奮也認為,呼救也是救人。
那么,“好人法”是否會有成效?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民眾對此表示看好,認為這是強有力的牽制“訛人”的手段,今后再也不用擔心扶人會被坑。但也有不少民眾認為“不敢扶”反映的是醫療和保險的不健全,不是單靠立法就能解決的。福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甘滿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法律和道德并不是兩個對立面,“好人法”體現出了政府公正的態度。“面對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好人法’的擬定正是法治社會民生化的體現。該法律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倡導人與人之間誠信與友善。”甘滿堂說:“一方面,能夠以法律身份告誡試圖以欺詐方式獲得非法利益的人;另一方面,可以鼓勵更多熱心人士發揮互助友愛的精神,用法律保護他們,更快推動社會形成和諧文明。”
甘滿堂同時表示,與其討論是否應該立法,不如通過輿論倡導,讓更多人聚焦執行層面,使法律更具有時效性。
注:該言論僅代表網友觀點,未經本網調查、核實。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