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榮富)2002年6月18日,本報以《一個三野老戰士的多舛命運》為題,報道了仙游縣83歲老戰士李朝金入黨53年來,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當他即將走完生命旅程之際,仍拿出50元錢上繳最后一個月的黨費,這筆黨費是他每月繳納標準0.4元的120多倍。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習近平同志當即作出重要批示:“……應想辦法建立一種社會救助機制,在各級民政部門加大對病、殘和‘五保’人員等社會困難群體進行扶持的同時,也發動社會各界及時對他們進行救助。”習近平同志還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1000元,委托福建日報記者專程送去慰問李朝金老人,此事在仙游傳為美談。
2004年6月,仙游縣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仙游縣黨員扶貧濟困促進會。十多年來,該縣通過整合社會資源,開展結對幫扶、提供資金信息技術等各種有效形式為困難黨員群眾提供幫助,促使他們擺脫困境,帶領群眾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幫扶資金進項目
確保年年有分紅
“又來領分紅啦!”國慶節前夕,仙游縣游洋鎮興泰果園熱鬧非凡,在果園北面的百信現代農業公司辦公室里,仙游縣黨員扶貧濟困促進會在這里舉行一年一度的派發紅利活動。當36個老區基點村支書領到61.5萬元的紅利后,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仙游是個農業大縣,十幾年前為省定貧困縣,位于山區的幾個老區鄉鎮的群眾生活尤其艱難。
“就那幾塊山地,堅守在村里的老黨員、老村干一年到頭都為溫飽問題而發愁,哪能帶領群眾奔小康?”老區村的干部感嘆道,村集體沒收入,每年就盼著上級黨組織送來慰問金、慰問品。
一時的救濟,改變不了貧困現狀。2008年,仙游縣以黨員扶貧濟困促進會為平臺,引進世界500強的正大集團落戶興泰山區,并把33家扶貧掛鉤單位的部分扶貧款項作股金,聯合創辦了百信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發展現代養殖業。
“與傳統家庭養殖不同,正大集團采用的是現代化的生態養殖技術,生豬養殖存活率高,出欄率也高。”縣黨員扶貧濟困促進會會長鄭宗金說,好技術帶來好效益,幾年來,促進會每年都有150萬元的利潤,而參股的老區基點村由原先的8個增至36個,共投入407萬元,每年分紅,派發紅利。
鐘山鎮汾山村是個老區重點貧困村,2008年,村里把當時省直掛鉤單位幫扶的30萬元資金作為股金入股百信農業公司后,每年能領到4.5萬元紅利。“有了這筆固定收入,我們每年就可以為群眾多辦一些實事。”領到紅利的村支書高興地說。
“聯合創辦百信農業公司,不僅實現了從資金幫扶到項目幫扶的轉變,也為幫扶提供了一個示范基地。”仙游縣委組織部長陳建城說,縣黨員扶貧濟困促進會依托百信現代農業培訓基地,從原先的技術培訓拓展到眼下的創業、經營和就業技術培訓。目前已舉辦10期生產技能培訓班,培訓農村黨員干部1765人次,實施創業項目38個,帶動農民3000余人,年可實現增收300多萬元。
黨建金融雙服務
緩解創業融資難
脫貧致富需要項目、技術,創業階段更需要資金支持。自2010年起,為了幫助貧困黨員、群眾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仙游縣委組織部聯合縣扶貧濟困促進會、縣農信聯社等金融部門,實施黨建富民金融服務工程,由促進會貼息、縣農村信用聯社提供貸款,幫助解決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的啟動資金。至2015年7月,仙游縣農村信用聯社已累計發放小額信用貼息貸款6.9756億元,受益黨員群眾達1.4538萬戶,補助貼息478.5萬元。
度尾鎮中峰村貧困黨員黃長志就是這一服務工程的受益者。2010年,他在2萬元小額貼息貸款的資助下,開辦水晶工藝品作坊,凈收入60多萬元。他還接收6名計生困難家庭子女就業,每人每月工資平均4000多元。今年,他又在9萬元小額貼息貸款的助力下,擴大生產規模,預計年收入可達100多萬元。
僅僅開展黨內幫扶,受益面小、幫扶影響面有限。為了擴大幫扶受益面,黨建富民金融服務工程由黨內關懷向黨群延伸,金融服務也由個體貸款向小微企業融資拓展。
去年9月,仙游縣委組織部與農信聯社共同推出黨建金融靠前服務方案,選拔40名黨員和金融業務骨干組成黨建金融指導員隊伍,奔赴100家重點企業開展服務。
仙游縣森藝仙石工藝有限公司是當地工藝美術行業龍頭企業之一。去年初,經營遇到資金問題。仙游農信聯社城南分社負責人李雪敏作為黨建金融指導員對接該企業后,及時協助做好申請增加貸款額度。很快,公司就從仙游農信聯社貸到500萬元,解決了企業經營的燃眉之急。
結對幫扶實打實
強村示范效應大
如何發揮黨組織、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幫助貧困村、后進村增強黨組織戰斗力,帶領黨員、群眾共同致富?
2011年,仙游縣以縣扶貧濟困促進會為龍頭,在全縣18個鄉鎮設立了黨員服務中心,在324個村級單位設立黨員服務站,構建起縣—鄉鎮—村的“三級黨員服務網絡”。在此基礎上,實施強弱結對、村企結對、村駐外黨組織結對等一系列幫扶結對工程。
“弱村之所以弱,關鍵是缺帶頭人。我們在推行強弱結對過程中,大膽試行村級黨組織書記跨村任職機制。”陳建城說,此舉引導經濟發展強村(居)的村干部與薄弱村的村干部交叉任職,發揮強村在資金、人才、市場信息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幫謀劃、幫項目、幫聯絡、幫資金及合作開發等途徑,幫助弱村破解發展集體經濟瓶頸。
鯉城街道富洋村地處偏僻,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原為后進薄弱村。自從與經濟發達的洪橋社區結對后,洪橋社區派出干部到富洋擔任跨村支部書記,通過結對幫扶,不僅幫助富洋村選好配強黨組織,還利用土地資源優勢合作開發,實現互利共贏。
引進一家企業,帶動一個村子。在開展村企結對過程中,村企干部交叉任職,所在企業發揮資金、就業崗位、經營理念等方面的優勢,為結對村在安排勞動力就業、興辦企業、拓展銷售渠道、共享企業資源等方面提供幫助。
郊尾鎮21個村居和25個非公企業開展村企共建,企業已為村居投入各類建設經費600多萬元,村居協助企業征地拆遷,還為企業招工3200多人。榜頭鎮紫澤村通過村企結對,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3億多元,村集體收入1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再次獲得“全國文明村”稱號。
近年來,在組織部門的指導下,外出經商的黨員紛紛成立了駐外黨支部,鼓勵外出黨員和民營企業家以結對幫困、救助、愛心援助等形式,回報家鄉。
曾是省定貧困鄉的園莊鎮,外出經營面食業的黨員群眾多,鎮黨員服務中心以面食協會會長張捷良創辦的安琪公司酵母專賣店為基地,開辟面食包點培訓基地,全鎮在外面食包點店發展到7000多個,從業人員達2.2萬人,占全鎮勞動力的80%以上,面食業年收入8億多元,成為“中國面點師之鄉”。
郊尾鎮西山村原是個經濟薄弱的后進村,在莆田市駐云南第一黨支部的結對幫扶下,從后進村一躍成為先進村。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10-12泉港區多舉措幫扶禮遇道德模范、美德少年
- 2015-10-08何月仙:七旬老人7年無私幫扶殘疾老工友
- 2015-10-04泰寧梅口鄉:結對幫扶 情暖留守兒童
- 2015-09-228旬老人摔倒乘客司機幫扶 感慨“還是熱心人多”
- 2015-09-22八旬老人摔倒乘客司機幫扶 841路公交車上演溫情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