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濟瓶頸
愛心流動
“信息不對稱,是導致‘斷檔’的一個主要原因。”張譽旺說,到店里吃飯的多是中產階級,掏幾十元來做做善事并不難;微博上的宣傳,也會吸引熱心人前來認購。與此相反,收入低下、受教育水平有限、信息渠道狹窄的受助人群更難了解到“待用快餐”。他說,盡管“素渡”餐廳通過微博、微信、QQ等現代網絡傳媒進行宣傳推廣,但生活中的弱勢群體通常也是信息資源的匱乏者,他們既缺食物又缺救助資訊。受助者往往是文化程度低的老弱病殘“網盲”,線上線下信息嚴重不對稱,使他們處于救濟“盲區”。
此外,受助者的自尊心比較強可能是引發救濟瓶頸的更為關鍵的因素。張譽旺說,他和一些受助者聊過,發現他們自尊心很強,心里很敏感。因此,即便進入素渡餐廳后,店員不問姓名、不問身份、不問事由,在許多需要受助者看來,餐廳這門仍重似千斤,他們還是放不下面子推開它。
盡管遭遇尷尬,但廈門漸已形成的“待用愛心”氛圍,還是讓張譽旺及廈門“待用公益”發起人吳鏡明頗感欣慰。不僅認捐認購待用快餐、待用面包的人多,“待用公益”還一度延伸為“待用車費”“待用咖啡”等領域,還有不少商家曾表示要提供“待用愛心餐”或者“待用券”參與公益活動,用實際行動傳遞人文關懷的溫度和正能量。
張譽旺認為,認購的持續“高溫”,正是廈門人“有愛”的最好證明,廈門不缺少愛心氛圍,缺少的是持續有效的宣傳推廣和規范管理。禾祥西路優思麥面包店的店員鄭小姐說,需要幫助的人不一定知道“待用券”公益活動,而知道這項活動的人大多只是提供幫助的愛心人士。當然,公益活動的不斷更新,也客觀造成之前的一些公益項目逐漸被人淡忘,失去關注度,造成了開頭“高溫”,而后逐漸“降溫”的趨勢。
張譽旺說:“愛心如果沒有落到實處,沒有傳遞出去,它的意義就不存在了。”今年6月28日,素渡餐廳嘗試性地推出“素渡愛心餐”——愛心人士認購后,可以指定時間、指定受助人群,當然也可以跟原來的待用快餐一樣,讓人進來領取。
張譽旺介紹,目前推出的“愛心餐”是原來待用快餐的升級版,它不再局限關注“需要受助的人”,而是更關注“需要布施愛心的人”。舉例來說,愛心人士認購愛心后,可以指定在自己生日那一天,將愛心餐送給養老院,或者送給當天某個時間點進店消費的人員,無論這些人員是否需要受助。從而讓愛心流動起來。從實踐來看,截至11月21日,短短不到5個月,認購愛心餐的有1489份,送出去的1363份,主動進店受助的人也變多了。
張譽旺還有一個更大的計劃,那就是通過愛心餐發展成全免費餐廳,再通過愛心餐的認購、認捐團體,發現愛心天使,并最終建立一個互助式在家養老的大公益系統——慈孝家園。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11-20永春縣殘聯與創維集團聯合開展愛心助殘公益活動
- 2015-11-18武平縣“好人之城”愛心延續 微舉動寫警民情深
- 2015-11-18東山青年志愿者開展舊衣物捐贈愛心公益活動
- 2015-11-18光澤縣:愛心為媒 傳遞關愛
- 2015-11-17莆田南網小記者“一元理發”店探訪愛心“剪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