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務是傳遞愛心、播種文明的過程,對被服務對象而言,它是感受社會關懷、獲得社會認同的一次機會,對社會而言,它是提升社會文明風氣、促進社會和諧的一塊基石,對個人而言在傳遞愛心的同時,也收獲著自己的快樂和信念。志愿服務是自愿、無償的服務他人和社會的公益性活動,靠的是志愿者的奉獻精神,通過服務領域寬、渠道廣的優勢,動員社會資源參與,它是最直觀、最生動的公益服務體現,有效彌補政府服務和市場服務的不足,為百姓分憂,為政府助力。
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志愿服務在全社會有效展開,并形成共識,它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明確提出,要“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是擴大志愿服務影響的有效途徑,形成打得出、叫得響的品牌,就能更好地向外展示志愿服務的風采和成效,產生“明星”效應,打造既具有整體性、持久性和示范性,又具有影響力和生命力的志愿服務品牌,有效提升整體文明形象。
開展志愿服務離不開人,每位志愿者之于社會,無異于滄海一粟,但也正是由無數的滄海一粟,構成了川流不息,波瀾壯闊的江河。社會需要志愿者,人類的發展需要志愿者,“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者用點滴愛心匯聚成道德洪流。但是,話說易,堅持難,有多少人心血來潮,風風火火地跑了幾回、做了幾回,之后便渺無影蹤,堅持不下去了。其實,世間最容易的事是堅持,最難的,也是堅持。說它容易,是因為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能真正堅持下來的,終究只是少數人。是的,做一個真正的志愿者并不是在臺上作秀,并不是你想象中的捐一點點善款、送一點點東西就是了;她需要的是身體力行,到最苦、最累、最需要幫助的地方去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比如深入藏區的支教、救治醫護人員、文化志愿者等等,在那種物資嚴重缺乏的地方開展工作,難度想象著都怕,但就是有許多援藏志愿者克服著迎難而上,以自己無怨無悔的苦與累書寫人間大愛。一個真正的志愿者往往經歷了這樣的幾個過程,從“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在許多人的不能理解中“孤獨”地堅持著,默默無聞、風雨無阻的付出和奉獻著,以一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感動了身邊的人,帶動了更多的熱心人走上志愿服務的愛心之路,“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志愿服務,貴在義,工在恒。“義”之所在,就是無私、付出、奉獻,甘愿以無回報的勞動投入或者物質贈送,它是一種真誠自愿的行為,是一種純潔高尚的精神境界,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樣。并非所有人都能成就驚天偉業,志愿服務也是一樣,當從點滴小事做起,大多數人都在默默無聞地工作著,奉獻著,不計得失地付出,盡己之力去服務更多、影響更多的人,比如公共場所少吸一支煙,你就為凈化環境出了一份力;辦公室內少開一次空調,你就為節約能源獻出了一份力;多一句勸慰和祝福,你就為社會和諧出了一份力……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巴斯德有句名言“告訴你使我達到目標的奧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堅持精神。”愛的堅持會讓自己覺得沒有虛度年華,生命充滿價值,以自己的行動告訴人們,用心服務,傳承志愿者無私奉獻精神,讓這它像陽光一樣灑遍全社會的每個角落。
人人都獻出自己的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不論時間怎么變,我們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沒有變。不論人們怎么變,我們的愛心沒有變。時間在前進,志愿者們的精神,也再前進,他們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者、弘揚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引領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楊新榕)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6-04-07鯉城區開展 “移風易俗、文明勸導” 清明志愿服務活動
- 2016-04-07農行福建省分行營業部積極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
- 2016-04-07三明開展"日行一善為文明點贊"主題志愿服務活動
- 2016-04-06莆田城廂區志愿服務“一項目三單位”全省有名
- 2016-04-06建甌市“鄰里守望·情暖建甌”主題志愿服務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