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春節(jié)期間,《人民日報》推出的“今日談·春節(jié)文明七日談”,從身邊點滴文明小事說起,以小見大闡明文明之于大眾、社會、國家的重要性,引發(fā)社會熱議。
春節(jié)期間,利用難得的假期出門旅游、走親訪友的人很多,大家也都有“文明向往”,希望給大家留下懂禮貌、守秩序、講文明的印象,而不是成為大家指桑罵槐、含沙射影的對象。但是對文明的向往不能只是停留在春節(jié)這個特殊時間節(jié)點,而是一年四季都要如此。
文明與愛一樣,作為人類發(fā)展永恒的話題。常言道:理越辯越明。對于文明而言,有很多細節(jié)容易被我們忽略,因而,文明常識需要反復說、時常講,才能在全社會凝聚起越來越廣泛的共識,讓踐行文明成為每一個人的下意識,如是,國家、民族整體的文明素質才能得到真正提升,社會發(fā)展的根基才能夯實好。
具體到實際,小到文明有序排隊乘車、給老弱病殘讓座,大到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文明家風等等,一枝一葉總關情,一言一行皆文明。是的,文明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而時代發(fā)展亦是依靠文明這根紐帶維系。
聽其言而觀其行。我們既然都知道文明的重要意義,那么就不應該成為“局外人”、旁觀者,更不能刻意文明、虛假文明,因為文明一旦有了太多主觀、利益色彩,多多少少會讓人感到別扭。而搞文明花架子,標榜文明,說一套做一套的做法終究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討苦吃。
不要刻意文明,而是把文明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點滴文明做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跋嗾垺蔽拿鳎斎灰矊儆谖拿鞣懂?,但是不是自然美,有做作成分。而“偶遇”文明更像是微服私訪,它沒有秀的成分,不僅測試出一個人的素質修養(yǎng),還測試出一個社會的文明風氣。
畢竟,“相請”文明有充足時間準備,會做足面子功夫,容易蒙蔽大家的眼睛,而“偶遇”文明則是實打實的東西,來不得半點虛假,畢竟路遙知馬力,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還是多做文明里子,少打文明面子歪主意。
其實,文明“相請”不如“偶遇”。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做好人,行好事,這是文明的呼喚,也是時代的選擇。(文宣)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