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影雕
□本報記者 黃欣達 吳靜
香噴噴的油酥肉松、手工制作的紙傘、貼金的角梳……這些讓福建人津津樂道的產品,靜靜地擺放在上海世博會福建館精品區的一個特制博古架上。
也許你會問,它們怎么也擺在世博會的展館里了?因為,正是它們,讓世博會有了福建印記。
早在百年前,這些凝結福建匠人智慧與心血的產品就已走進世博,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百年傳承今再現
時過境遷,當年的產品已芳蹤難覓。
欣喜的是,當年匠人的后輩們,通過仿制或者工藝革新,“復活”了它們,讓它們再一次走進世博會,走進這個在家門口舉行的世博會,繼續演繹福建元素的世博傳奇。
1
肉松 60多個小時純手工制作
鼎鼎肉松的前身是鼎日有牌油酥肉松。在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上鼎日有牌油酥肉松獲得了金獎,也讓世界對來自中國的美味刮目相看。
對鼎鼎肉松在巴拿馬參展的記憶,作為鼎鼎肉松現任“掌門”的林家和也只是從他母親那里了解到片段。
“只知道當時送走的肉松是用荷葉包裹,放在瓷罐中。由于傳統肉松制作工藝比較特別,在沒有防腐劑的情況下,肉松保質期也會達到1年以上。”林家和說,因此當肉松在巴拿馬展出時,依然保持美味,讓老外都稱奇。
據林家和介紹,當年肉松的配方基本上完全承襲了下來,自己只是進行了一些工藝改進。為制作上海世博會參展肉松,他親自架起了鍋,不用機器改用純手工打肉、炒松,用60多個小時才做出70斤肉松。
2
角梳 一齒一齒手工打磨
福州角梳與脫胎漆器、紙傘并稱為“福州三寶”。巧巧角制品廠的鄭巧說,為還原古代角梳,他們通過多種途徑,將博物館中存放的出土文物——一把宋朝角梳,作為了仿制模板。
“古人的制作工藝真的很棒。開始是用機器仿制這把角梳,沒想到打壞100多把原材料,愣是沒仿出來。幾次失敗后,最后被迫改用手工對角梳梳齒,一齒一齒地打磨,才仿制成功。”回想起仿制過程,鄭巧對古人的手工技藝感到由衷佩服。
據鄭巧介紹,送上海世博會展出的角梳選材國產黑色水牛角梳,規格、款式都以出土文物原樣打造,為此還在角梳的梳背上貼了15克黃金。
3
“世博傘” 44根傘骨為主
“近百年來紙傘制作工藝一直沒有太大變化,所以此次送展的紙傘,與1915年和1933年兩次參展的紙傘一樣都是純手工藝品。”紙傘的制作人陳東升說,考慮到今年的世博會是在家門口舉行,因此,與市面上出售的普通紙傘制作不同,“世博傘”加入了新工藝。
據陳東升介紹, “世博傘”的制作共經過80多道工序,制作過程中更多地考慮了傘面的精美程度,在傘面上增加了小碎花圖案的點綴。“普通紙傘由36根傘骨組成,世博傘多了8根,44根傘骨讓它比普通紙傘更牢固。這把紙傘可經1170次的反復手撐而不頂起、不斷線、不裂槽,還能經逆風,收起的傘還像一個竹筒一樣整齊。”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4-26省委文明辦檢查指導建寧縣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工作
- 2016-04-26建甌市:高位嫁接幫扶 文明引領風尚
- 2016-04-25龍巖市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專題會議
- 2016-04-25涵江區新建“無違建”創建示范點助力文明創城
- 2016-04-22省委文明辦督查連城縣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建設
- 2016-04-22省委文明辦定于4月28日上召開農村社會風氣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推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