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西洪路與工業路交叉路口,舊的福建省文聯所在地稱鳳凰池。
鳳凰池的得名有兩說。一說是蚊子變鳳凰。福州話蚊子與鳳凰讀音相近。西洪路一帶過去是荒郊野地,水洼、土坑、池子很多,夏天蚊蟲孳生,是福州出名的“蚊子池”,“蚊子池”就成為地名。后來化俗為雅,稱鳳凰池。
鳳凰池的得名另有一說見清代林楓的《榕城考古略》,說鳳凰池因鳳凰山(古籍中寫作鳳皇山)而得名。晉代著名學者郭璞為福州勘察新城,擴大范圍,在《遷城記》中說,福州“其城形狀,如鸞如鳳”,于是福州稱作“鳳城”。今“鳳城”專指連江縣。鼓樓區五鳳街道境內有五鳳山,橫亙福州北面,五鳳山有五座山峰,峰兩旁垂下的山勢與另一峰兩旁垂下的山峰相連,在堪輿家的眼中五鳳山像五只展翅飛翔的鳳凰。其中一只鳳凰向南延伸,在鳳凰池附近形成鳳凰山。鳳凰山即今日將軍山。鳳凰山變成了將軍山,主要是山上有西山協惠將軍廟。西山協惠將軍廟全稱為東臺忠惠境西山協惠將軍廟,據《榕城考古略》載:“東臺廟,在鳳皇山巔。五代閩建,以神有捍賊御災功。嘉定間賜額忠惠,都官員外郎林岊為碑文。今俗稱將軍廟,山亦曰將軍山。”由此可知,將軍廟始建于五代十國時的閩國,祀閩王王審知手下的陳如龍、陳如鳳兩位將軍兄弟。如今的協惠將軍廟是遷址重建的,在文林山烈士陵園西大門西偏南200米處。
《福州地名》作者認為鳳凰池地名得自鳳凰山,認為鳳凰池不存在池塘,而是鳳凰山地形像個大池塘,故稱鳳凰池,此說值得商榷。作者依據是《榕城考古略》記載,《榕城考古略》載:鳳皇山,在一都。舊有香巖寺,今廢。有橋亦名鳳皇。今石梁僅存,而地猶稱鳳皇池。上有高風臺址,元貢師泰增筑之,名以高風,自為記云:“方山聳其前,蓮峰矗其后。左滄海,右洪江。云煙蒼茫,極目無際。”又欲作亭其上,平章道隱助之,名曰“鳴鳳”。今亭基亦沒。貢師泰(1298—1362)字泰甫,安徽宣城人,元泰定四年(1327年)進士,以文學知名當時,官至禮部、戶部尚書,為元朝“名高一代,文明千古”的顯赫人物。《榕城考古略》中對鳳凰池的由來記載很清楚,關鍵在對“地猶稱鳳皇池”中“猶”字的理解。很明顯,作者將“猶”字作“如”字了。其實“猶”在古漢語字典中還作“仍”字解。如唐駱賓王《于易水送人》詩:“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整段話的意思我認為是:“鳳皇山,在一都,舊時建有香巖寺,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旁邊有座橋也叫作鳳皇橋,現在古鳳皇橋也只剩下石梁了,但是這地方仍然因為古鳳皇橋的緣故被稱作為鳳皇池。如此可推知,先有鳳凰山,后有鳳凰橋,最后才出現了鳳凰池這個地名。至于貢師泰《高風臺記》所說的:”方山聳其前,蓮峰矗其后。左滄海,右洪江。云煙蒼茫,極目無際。說的不過是鳳凰山的地理位置,五虎山在前,蓮花峰在后,左邊滄海,右邊洪塘江。
鳳凰池周邊歷史上曾存在池塘。福嶼、荷澤、斗池、鳳湖這些帶水的地名明確告訴我們,今工業路、楊橋路、西洪路一帶歷史上皆是水鄉澤國。鳳凰池附近原來都是魚池和菜地。鳳凰池具體位置在哪呢?上世紀80年代未90年代初,洪山鄉政府在此曾填掉一方魚池蓋辦公樓,旁邊建鳳凰影劇院。祖父曾告訴我,這方不起眼的被填掉的小池塘或就是鳳凰池的真正所在。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4-26省委文明辦檢查指導建寧縣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工作
- 2016-04-26建甌市:高位嫁接幫扶 文明引領風尚
- 2016-04-25龍巖市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專題會議
- 2016-04-25涵江區新建“無違建”創建示范點助力文明創城
- 2016-04-22省委文明辦督查連城縣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建設
- 2016-04-22省委文明辦定于4月28日上召開農村社會風氣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推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