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自晉代發韌,唐五代形成,兩宋發展,明清鼎盛,民國保存,以至于今。
晉太康三年(282年)晉安郡分立,郡治即設在今福州市區。晉安郡首任太守嚴高因嫌故冶城太隘,乃向屏山正南擇新址修建子城。這時,福州城的南端開始延伸至虎節門(今虎節路)。子城城內為官吏士卒所居,城外分別為居民區和商業經濟區。“衣冠南渡,八姓入閩”的中原士族陸續聚居在子城南門虎節門外的護城河以南。當時虎節門外大濠,又名大航橋河,航運十分繁忙,河岸也逐漸形成了居民區。《三山志》載:“舊黃巷,永嘉南渡,黃氏已居此。”可見,“三坊七巷”開始有了雛形。到了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里人陳去疾中了進士,其所居地改名曰桂枝里,說明福州城中軸西側的坊巷已延伸至今桂枝里河沿。
唐天復元年(901年),閩王王審知出于“守地養民”的需要,大規模修筑羅城,其南門稱利涉門,已擴至安泰河沿。這樣,就把大航橋以南原來已經形成的居民區、商業經濟區括入了城內。羅城的分區布局仍以大航河為界,政治中心和王孫貴族的府第居于城北,平民居住區和商業經濟區安排在城南;而且強調中軸對稱,城北中軸大道兩側為衙署,城南中軸兩旁分段圍筑高墻,構成嚴整的坊巷。這和唐代都城長安的城市布局是一致的。《三山志》“羅、夾城坊巷”的名目中已逐一記載了今“三坊七巷”里的三坊六巷(只少吉庇巷);而且連“后街”的地名都出現了。這就說明,至遲到唐末,古福州“三坊七巷”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了。
梁開平元年(907年),王審知拓建夾城。宋開寶七年(974年),福州知州錢昱增筑外城。由于城池的不斷擴建,“三坊七巷”逐漸處于城市的中心。與此同時,許多歷史名人,如黃璞、陳烈、陳襄、鄭穆、余深、陸蘊、陸藻、鄭性之等先后在此營宅,甚至代代相傳。到宋代,“三坊七巷”已經成為福州達官顯貴、文士名流的成片聚居地。
“三坊七巷”歷明清兩代,特別是清中葉至晚清,發展到鼎盛時期。現存大量有價值的古建筑大都形成于這個時期。而且,清嘉慶、道光間,進士劉心香已將“三坊七巷”入詩:“七巷三坊記舊游,晚涼聲唱賣花柔。紫菱丹荔黃皮果,一路香風引酒樓。”道光年間,在林楓《榕城考古略》“巷中·坊巷第二”中,正式出現了“俗有三坊七巷之名”一詞。民國初,著名詩人陳衍的名句:“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更使得“三坊七巷”膾炙人口。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4-26省委文明辦檢查指導建寧縣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工作
- 2016-04-26建甌市:高位嫁接幫扶 文明引領風尚
- 2016-04-25龍巖市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專題會議
- 2016-04-25涵江區新建“無違建”創建示范點助力文明創城
- 2016-04-22省委文明辦督查連城縣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建設
- 2016-04-22省委文明辦定于4月28日上召開農村社會風氣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推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