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海峽導報3月4日訊 許春草和張圣才等人,在鼓浪嶼筆架山召開民眾大會,倡議成立中國婢女救拔團。
他們發表宣言要求養婢人家立即解放婢女,并提出具體辦法:讓婢女進入正規學校讀書,家人不得任意打罵虐待,課余回家仍可料理家務;不堪虐待婢女可來救拔團避難,由團里收養培育,學習文化及一門技能;受虐又逃不出牢籠的婢女,救拔團就不惜流血犧牲以武力搶救;設立婢女收容院,按年齡大小分別送“院生”上學,達到結婚年齡的任其自由擇偶。
據相關史料記載,這個以解救婢女為名義的團體歷時十年之久,不僅在廈門,在全省、全國甚至在國際上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功過褒貶,眾口不一。
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介紹說,“婢女救拔團”,全國只有廈門有,可以說是“廈門特色”。當時在廈門,養婢成風,一般人家平時都會養幾個婢女,大戶人家最多養著20多個婢女。當時,養童養媳、養婢女這兩個風俗很不好,經常出現虐婢現象。
據史料記載,“中國婢女救拔團”的“團址”設在鼓浪嶼旗尾山原德國領事館內。救拔團前后收容一兩百位婢女,那些被救拔出來的婢女集中在旗尾山的收容院里,稱為“院生”。她們在院里讀書,學習織布,做女紅保證吃飽穿暖,待她們成年后讓她們結婚。方法是這樣:凡有適婚而無經濟能力或其他原因尚未娶妻的妥實青年,可向救拔團申請。團方人員先把男方相片給“院生”看,相中的就讓他們接觸。團方不向男方收聘金,但要求男方要用紅轎子來迎娶,要在禮拜堂舉行婚禮,還動員許多群眾來參加婚禮,搞得熱熱鬧鬧的,讓婢女揚眉吐氣。
婢女救拔團的活動逐漸得到社會的承認,使一些虐待婢女、童養媳的罪惡現象有所收斂。抗戰爆發后,許春草到內地投身抗日活動,將收容院交予鼓浪嶼國際難民救濟會維持。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占領鼓浪嶼,中國婢女救拔團及婢女收容院被日軍強行解散。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4-26省委文明辦檢查指導建寧縣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工作
- 2016-04-26建甌市:高位嫁接幫扶 文明引領風尚
- 2016-04-25龍巖市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專題會議
- 2016-04-25涵江區新建“無違建”創建示范點助力文明創城
- 2016-04-22省委文明辦督查連城縣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建設
- 2016-04-22省委文明辦定于4月28日上召開農村社會風氣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推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