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國人皆知。其父鄭芝龍是有組織地大規模移民臺灣的第一人,為臺灣的開發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則鮮為人知。雖然,他們是閩南泉州南安石井人,但均在福州工作、生活過,并且鄭芝龍還是在福州時的權臣,福州留有他們父子的許多遺跡。
鄭芝龍與三弟鄭鴻逵,在清順治二年(即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閏六月十五日立唐王朱聿鍵,稱帝福州。當日,升福州為天興府,以原布政使司署為大內(既紫禁城),改元隆武。鄭芝龍由南安伯晉封為平國公,鄭鴻逵亦被封為定國公。據《臺灣外紀》卷二云:“鄭鴻逵引其子肇基陛見,隆武賜姓出。芝龍聞知,次日亦引其子森(鄭成功原名)入見。隆武奇其狀。問之,對答如流。隆武撫森背曰:‘恨朕無女妻卿!’遂賜姓(朱),兼賜名‘成功’,欲令其父顧名思義也。”并封鄭成功為忠孝伯。
據清《榕城考古略》載,明清皆為布政使司署的隆武大內地址:“后堂(今鼓屏路與湖東路的十字路口)北有小阜(今省衛生廳所在地的小山,當時這一小段的鼓屏路未開辟,衛生廳以西的山體與之相連)喬木數株”。冶山之南“西有小阜,藩署(即布政使司署)負焉”。鄭成功獲得賜姓賜名,因此被稱為“國姓爺”的地點是在福州大內,即今鼓屏路省衛生廳及其附近一帶(俗稱“布司埕”)。這是非常值得紀念的一個地方。
據清《閩海紀要》載,順治三年(即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隆武帝決意親征抗清,在福州南臺(今臺江區)祭拜閩江。鄭成功跪榻前泣奏曰:“臣父已有異志,陛下當自為計。”因伏地嗚咽,隆武帝掩袂揮淚,命之起。此后,遂向延平(南平)出征。將幸贛,清兵猝至迫城,隆武帝倉皇出奔將樂。清兵追及之,遂遇害。據此,福州臺南閩江之濱是鄭成功向隆武帝表忠心的地方,亦是一大勝跡。
另據史料記載,順治三年農歷五月初五,平國公鄭芝龍率官兵于福州西湖斗龍舟,眾舟角逐爭先,場面異常熱鬧。鄭芝龍是海商兼海盜出身。父子皆離不開水,這次斗龍舟,也可以視為是十多年后的順治十八年 (南明永歷十五年,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象征性的預演。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