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鄭建光)曲阜孔廟里的一株檜樹旁,立于明萬歷年間的石碑上鐫刻著端莊的顏體字:先師手植檜。阿里山有一株植于周公攝政時代的紅檜,人稱周公檜,被譽為阿里山神木。顯赫的人與樹之間存在著某些瓜葛,這是中國的文化。朱熹與樹之間,也留下諸多流傳至今的故事。
朱熹的父親朱松因力主抗金得罪相黨權貴而外放,后帶著家眷到尤溪擔任縣尉。一晃三年任期就過去了,任滿之后借住在同事的城南別墅,開館授業(yè)。后來就在塾館里生下兒子朱熹,乳名沈郎。再過七年后,朱松又赴建州(今建甌)謀職,家人隨其遷居。臨行前,他領著七歲的小兒子種植了兩株小樟樹,這兩株香樟被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為沈郎樟。一百多年之后別墅擴建,宋理宗御賜“南溪書院”匾額,沈郎樟至今仍矗立在書院之內。
這兩株樟樹若果真是朱松父子種植,按照常理當年種樹的時候,主角應該是父親朱松,七歲的朱熹只是在一旁玩耍的看客,至多也只是打個下手??墒牵习傩斩枷嘈攀巧蚶捎H手種下的。歷史上的朱熹,不止一次被人捧上高高的地位,也不止一次被人打壓,失意落寞,沈郎樟卻挺直腰桿矗立了800多年,冠蓋如云,蔭庇萬民。
在建甌,朱熹當年居住的環(huán)溪精舍,古人的蹤跡已全無。只是精舍不遠處有一口艮泉,傳為朱熹所掘。井旁一株榕樟合生樹,也說是朱熹種植的。仰望樹冠,枝柯交錯,分不清哪是榕樹、哪是樟樹。細細揣摩,這樹倒是與朱熹的一生契合。其實,朱熹在環(huán)溪精舍也只住到十四歲,他的父親朱松就去世了,不得不再度遷徙。
朱松臨終前把家小托付給同樣是被權相秦檜排擠,賦閑在家的抗金將領劉子羽。劉氏是崇安富室,頗具家資,他不僅在五夫里的府第旁修建了一棟房子,即后來的紫陽樓,供朱熹母子一家人居住,還贈送田產,供養(yǎng)朋友的家小。現今所見到的紫陽樓已經是近年復建的,“紫陽樓”三字也是簡體楷書。令人驚奇的是,紫陽樓左近也有一株碩大的古樟,據說也是朱熹手植。這株樟樹雖然臨小河溝生長,與沈郎樟相比,卻少了幾分蒼黛之色。
朱熹在崇安五夫的屏山書院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由劉白水、劉屏山、胡籍溪教授課業(yè)。此三者史稱武夷三先生,均為朱松舊友,視朱熹為子侄。在他們悉心栽培之下,朱熹19歲中王佐榜進士。朱熹在同年中成績不算拔尖,后來的建樹和影響,卻毋庸多言。春風得意的新科進士朱熹于次年春天回祖籍婺源,沿著婺饒驛道登上九老芙蓉山(文公山),祭掃先祖墓,并在四世祖朱惟甫妻程氏墓地周圍按八卦方位種植了24株杉樹。筆者前不久拜謁文公山時,還看見墓地周圍有16株杉樹依然郁郁蒼蒼。管理人員告訴我,當地林業(yè)技術人員測定的樹齡,與朱熹回鄉(xiāng)掃墓時間吻合。雖然沒有其他力證能顯示這些杉樹一定是朱熹所種,但我尊重婺源的百姓對朱熹的愛戴。
朱熹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思想巨人,與孔子一起被后人并稱為“北孔南朱”。配祀曲阜孔廟大成殿的四配十二哲中除了朱熹皆是孔門弟子,可見朱熹的影響有多大。無論在尤溪、建甌、婺源,那些據說與朱熹有著諸多淵源的樹木來處已無從考據。但正如康熙皇帝所贊譽他“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啟愚蒙而定億萬世一定之規(guī)”,朱熹本人就堪稱一棵冠蓋如云的大樹,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02五一期間各地多舉措力促文明旅游 為文明中國加分
- 2016-04-30200多名文明交通勸導志愿者上路 宣傳文明出行
- 2016-04-29建寧:實施“四綠工程”構建生態(tài)文明縣城
- 2016-04-29武平縣文明辦檢查指導象洞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工作
- 2016-04-29新羅區(qū)部署省、市級文明學校開展掛鉤扶貧志愿服務活動
- 2016-04-29晉安區(qū)舉辦慶“五一”安全生產文明施工法律知識競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