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起繡針她迅速安靜專注下來
福州新聞網5月1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魏旸艷/文楊勇/攝)機繡工業時代,慢工出細活的手工繡品逐漸淡出視野。不過出生于刺繡家族的林曦經過兜兜轉轉,于3年前再次拿起繡花針學習。兩年前,她師從臺灣刺繡名家林玉泉,成為閩繡在福州的一名傳承人。
天下繡法一家親,林曦將各類針法融會貫通,精雕細琢出一幅幅富有靈性、獨一無二的手工繡品,承載閩繡文化,傳遞人間溫情。
兩岸共攜手傳承閩繡
林曦生長于刺繡世家。她的太祖母擅長宮廷繡,外婆嫁衣上的牡丹凝聚著太祖母千針萬線的祝福,可惜精湛的手法在文革時期失傳。林曦6歲拿起繡針,有樣學樣搗鼓幾下,并沒有用心學。2013年,在婚紗店工作的她見到了龍鳳褂,機器繡出的繡品讓她覺得缺乏靈氣和生命。37歲的她決定重拾手工刺繡。
她廣泛學習各類針法,感受到閩繡的獨特魅力:以鮮艷色彩、夸張手法,烘托出華美的視覺效果。相比蜀繡、湘繡等,閩繡的繡線以金蔥線、銀蔥線為主;繡法主要是盤金繡。閩繡有許多精髓之處,如釘線繡、古體龍鱗、萬字花邊等,最難的是繡立體圖案。
因閩繡成品多用于戲服和祭祀場合,日漸式微。2014年,林曦去臺灣拜林玉泉為師,師兄蘇仕倉常常幫忙,至此,林曦成為閩繡在福州的一名傳承人。林玉泉的師傅是福州上下杭的嚴訓祥。70年前,嚴訓祥跨過臺灣海峽,在臺南創建誠福繡莊推廣閩繡。
師傅林玉泉強調學繡要有“三心”:靜心、定心、耐心。心在哪里,針在哪里。坐不住的林曦一開始老被朋友們嘲笑,“他們都說我是‘張飛繡花’,可是我很確定這是我要走的路,只要不會傾家蕩產,我就要去做”。

林曦正繡的《雙鳳叼牡丹》
見繡如見人考驗定力
昨日,在倉山區鰲頭鳳嶺路新華創意園內,記者見到了穿著T恤、背帶褲的林曦。大大咧咧的林曦格外爽朗,中氣十足,笑起來頗像“大笑姑婆”,根本不是想象中溫婉文靜的繡娘。
可是一拿起繡針,她迅速安靜下來。一手在繡布下頂針,一手穿針引線,每個針腳米粒般大小。飛針穿梭下,融合了蘇繡和閩繡的《雙鳳叼牡丹》逐漸成形。兩只色彩艷麗的鳳凰昂首高飛,用盤金繡勾邊,栩栩如生,仿佛欲飛出繡布。
林曦說,剛開始沒有靜心,老是繡不好要拆,一拆就是一大片。一幅繡品常常毀了兩三張畫底圖。慢慢地,耐心就磨煉出來了。每一針都要考慮繡線的紋路和走向,常常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
若著急了,她就到院子里看小橋流水,等到心定了再接著干。“你若急躁,繡品就粗糙,見繡如見人。”在大廳里,林曦把兩幅都為牡丹的繡品擺在一起對比:一幅繡品的花瓣針腳間距明顯,能很清晰地分辨出由4種顏色過渡;另一幅每種色彩少則9種,多則12種,色彩過渡自然,看不出明顯針腳?!翱梢悦黠@看出,前一幅是趕工在幾天內繡完的,另一幅則是細心雕琢的,一線分出16根細線來繡,針腳細密,每天只能繡出指甲蓋大小的面積?!绷株卣f。
一針一線,都是耐心與定力的考驗。日日刺繡,會不會乏味?林曦說:“這是我確定要做的事,刺繡讓我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感?!?/p>

手抓棉花拿捏出立體圖案
慢工出細活繡出真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林曦收藏的繡針種類繁多,大大小小,有直有曲。同種色系的繡線,每種都收藏了近30種,從淺到深捆扎成團,清楚地顯示出顏色過渡的漸變效果。就連閩繡所用的金蔥線,她也收集了6種。
閩繡服飾中的立體感用棉花營造,繡成后摸上去硬邦邦的?!笆肿ッ藁蟪尚巍笔且豁椉妓嚱^活,如今掌握這項技能的人很少,許多閩繡繡品直接將棉花壓實或用塑料泡沫填充了事。林曦則熟練運用“手抓棉花捏成形”技藝,一邊壓實棉花,一邊用針線一點點縫在繡布上,并將此技藝教給她的學生們?!拔覀儾⒉恢眲撔?,提高技藝、恢復傳統才是關鍵?!绷株卣f,她和師兄正在復制老繡片,慢慢尋回舊時歲月的精細與美好。她堅信,手工承載的是民族文化,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林曦記得外婆衣柜里藏著一件太祖母刺繡的嫁衣,是上世紀50年代的對襟紅襖,嫁衣上的紅牡丹歷久彌新。外婆穿著它,走出娘家,喜結良緣,一生美滿。同樣,外婆也將祝福一針一線地繡進媽媽的嫁衣里。
手指所觸,皆有溫度。林曦在福州開了延福繡莊,縫制手工旗袍,通過閩繡中常用的盤金繡針法把金蔥線固定在旗袍上,還通過手工在箱包上繡出各類圖案,每一幅繡品都獨一無二。她說,每名女性都要有一件可流傳的工藝品,抵得住歲月,藏得了記憶,一針一線都意味深長。

閩繡--盤金繡針法把金蔥線固定在旗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