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即程顥、程頤的道學。“二程”傳楊時,楊時傳李侗,李侗再傳朱熹。朱熹系統整理為“理一元論”,所以稱“朱子理學”。朱熹身體力行,積極從事理學的學術研究和講學活動。他和他的學生在福州地區曾辦過許多的理學書院。有案可稽的有:福州紫陽講堂、福州東野竹林書院、福州賢場書院、福州高峰書院、福州濂江書院、福州龍津書院、長樂龍峰書院、羅源文公書院、閩縣吟翠書院、連江丹陽書院、閩清梅溪書院等。
福州紫陽講堂在今晉安區王莊街道的紫陽村大橋自然村。朱熹曾稱“紫陽先生”,為紀念朱熹在該地辦學,稱該地為“紫陽”。紫陽村現在保留一座古建筑,稱“講堂勝境”,地名“講堂前”。據說是宋代朱熹講學的地方,規模不大。黃榦生于離學堂不遠的浦下村,乾道二年(1166年)父歿,黃榦14歲,經劉清之介紹,受業于朱熹門下。后朱熹遂以其女朱兌妻榦。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到福州,受趙汝愚禮遇后,特地到浦下黃榦家里見他的女兒,寫了著名的《蔥湯麥飯》詩:“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附近鶴林村有“鳳丘”、“鶴林”的朱熹題刻。
福州東野竹林書院在今晉安區的竹嶼村,為黃榦所建,原稱“竹林精舍”,后改為書院,可能是為區別建陽朱熹“竹林書院”的緣故,特稱“東野竹林書院”,有朱熹題額。王鐵藩先生說,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在此講學。也有人說為朱熹所創辦。
福州賢場書院在今晉安區北峰嶺頭鄉的前洋村。“前洋”是“賢場”的諧音而來。朱熹在北峰有詩《題蓮花峰》兩首:“群峰相接連,斷處秋云起。云起山更深,咫尺愁千里。”“流云繞空山,絕壁上蒼翠。應有采芝人,相期煙雨外。”
福州高峰書院在今晉安區北峰嶺頭鄉石牌村,為朱熹門人黃榦創辦,時間在“慶元黨禁”后,黃榦“丁母憂,學者從之講學于墓廬甚”。江南竹庖羲谷墓地,據說是朱熹親自為其定穴的。當時“黨禁”嚴重,黃榦避跡于山村守墓,因此辦高峰書院。后書院圮,近年已重建,在原址發現許多宋代遺物。
福州濂江書院在今倉山區林浦村,有朱熹題“文明氣象”。附近城門有朱熹題刻《巖屏》詩,詩曰:“青碧晉奇勝,登高四望平。天光籠霧障,佳氣列云屏。結屋寧樓鶴,紋苔卻照螢。藏書多樂事,奕葉踵芳聲。”城山鄭湜為朱熹的摯友。朱熹曾避跡其家中。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