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統皇帝給林棟的圣旨
東南網-福建日報2月12日訊(記者 莊嚴 通訊員 吳通華 文/圖) 寒冬時節,冷氣襲人,但在壽寧縣檔案局大樓里卻是一片繁忙景象:檔案庫房建設、消毒室設計、密集架配備等裝修進入了最后階段。更讓全體檔案工作者感到欣慰的是:全省保護最好,也是目前全省縣級獨一無二的民國時期珍貴地籍檔案終于回到了“娘家”,搬遷到庫房,成了館里的新“貴”成員。同時,在壽寧縣檔案局工作人員的努力下,記錄1942年至1952年壽寧縣人口普查、土地分配、人頭稅交納等2400多卷、重達500多公斤的地籍檔案也從縣財政局移交到檔案局。
早在3000多年前,壽寧境內即有先民活動,明景泰六年(1455年)割福安、政和縣地置壽寧縣,始稱壽寧,歷屬建寧府、福寧府、閩海道。壽寧建縣伊始,便有主簿管理簿籍文書。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縣政府配有管卷員專管檔案。1949年7月,壽寧縣人民政府建立檔案管理制度。1958年,成立縣檔案館,開始收藏綜合性檔案。
壽寧縣檔案館收藏有明清時期、民國時期及解放后的各類檔案資料,現館藏明崇禎十年(1637年)的《壽寧待志》再版本,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壽寧縣志》木刻本和再版本、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修的《福寧府志》。有“閩東放眼看世界第一人”之稱的清末知識分子林棟是壽寧縣武曲鎮梅洋村人,他生于清咸豐九年(1859年),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欽加三品,其著作有《〈漢譯世界語〉序》《梅湖吟稿》等。《梅湖吟稿》《清宣統皇帝溥儀給壽寧縣林棟的圣旨》現保存于壽寧縣檔案館。圣旨是清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廿九頒贈給林棟的任命書原件,有紫、紅、黃三色綾的卷軸,書有漢、滿兩種文字,現入選省級檔案館珍貴檔案與“民國壽寧縣政府銅印”價值連城,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11廈門打造“文明行為示范街” 營造公共文明氛圍
- 2016-05-10惠安“六舉措”推進2016年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 2016-05-10惠安抓47個項目促文明城市達標提升
- 2016-05-10鯉城區“四個一”全面提升職工文明素質
- 2016-05-10城廂區學校“快、準、細、穩”開展季節性安全文明工作
- 2016-05-09青年應強化自身“文明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