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安協臺衙門寧立于亭江鎮閩安村城里街,近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是中國重要的涉臺文物之一。
閩安協臺衙門,宋代始建,為監鎮衛,相當于軍州級衙署。坐北朝南,占地1768平方米,其高度依皇制規格為二丈四尺,五落進木構厚瓦結構。高大宏偉,精美壯麗。
當你從儀門進入,依次是前庭、小天井、門樓、回廊、大堂、大廳等。特別是畫有紅日和海潮的大屏門,很引人注目。前庭與門樓都是穿斗式的,進深三柱。大廳與后堂之間則是進深六柱,前后呼應。有十扇大門,四通八達,紅色的天花板,紅色的大木柱,彷佛擎天立地,氣勢磅礴。
清順治七年 (1650年——1657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把這里當作反清復明、收復臺灣的戰略基地;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因范承謨任閩安總兵官在此建協署,環石城,設水師營汛,分五營四哨,自此閩安稱為協臺衙門。清康熙間,協臺衙門所轄的閩安水師參戰收復臺灣??滴醵吣辏?688年),閩安協臺改設副將駐防,轄左營、右營、烽火營,統轄福建沿海和臺澎金馬列島,長達二百多年。經考證,閩安協臺任副將(從二品)以上的官員就有82人,涉臺將領48名。
閩安協臺衙門不僅有其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有其明確的石刻紀年和有文字考證。如《重修閩安協署碑記》、清道光二十二年鐫刻的《英軍犯順廈門報警》石碑等。同時它又扼閩江出??谥屎?,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兵書及航海圖上的地理坐標。像 《武備志》、《洋防詳略》、《鄭和航海圖》等均有記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協臺衙門派出萬名官兵隨同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撫臺,抵御日本侵略臺灣。遙想當年,“金戈鐵馬”,風起云涌,馳騁疆場,氣吞河山。
走在鋪著精美白梨花崗石道上,撫摸著庭院石壁間著名明代詩人、旅行家徐霞客的“香溢清遠”大柳體楷書石刻,感受協臺大門上的“當朝一品”的大字以及那三株植于宋治平元年(1064年)至今依然郁郁蔥蔥的千年古榕樹,彷拂長達千年的民族英雄史詩在眼前浮現。
閩安協臺衙門還有其獨特的木質結構藝術風格。中軸對稱,層層聳疊,斗拱壘撐和隼卯結構,寬敞流暢,宏偉堂皇,是古代官府建筑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現已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11廈門打造“文明行為示范街” 營造公共文明氛圍
- 2016-05-10惠安“六舉措”推進2016年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 2016-05-10惠安抓47個項目促文明城市達標提升
- 2016-05-10鯉城區“四個一”全面提升職工文明素質
- 2016-05-10城廂區學?!翱?、準、細、穩”開展季節性安全文明工作
- 2016-05-09青年應強化自身“文明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