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衍(號石遺)故居位于文儒坊三官堂八號(今大光里8號)。故居建于清代,木構建筑,坐北朝南。經陳衍多年營建,除入門五間排平房起居處所外,形成了“一園二樓一小池”的主要活動區域。看似普通宅院,卻處處彰顯了詩人的風雅情懷。
故居中“匹園”最負盛名,園中“花光閣”堪稱福州首屈一指的詩樓。“匹園”在前廳后側,呈扁方形,東西寬七丈,南北深、偏西三丈五尺,四周有墻,東北缺角,陳衍自嘲為鰥居匹夫,而此園形似“匹”字,故名“匹園”。
“花光閣”在園西北角,為三楹雙層樓閣,閣高一丈三尺,閣前有回欄。閣上為藏書之所,計藏有線裝書一百余柜,約萬余冊,多是珍本。閣下為書房,是入室弟子課業處。其東側有露臺,下有小屋兩間。西南角有一小榭。園內種有竹、桃、梨、李、梅、海棠、石榴、梧桐等。陳衍為"花光閣"撰聯云:“移花種竹剛三徑,聽雨看山又一樓。”由陳寶琛書寫,鄭孝胥書“花光閣”匾懸于閣上。林紓從北京寄詩來賀。陳衍和了一首《畏廬寄詩題匹園新樓次韻》,此詩流傳開后,其中“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句,使福州“三坊七巷”這一名號聞名海內外。
故居東側有“聞雨樓”,是高僅六尺六寸的矮樓,上開有小窗,詩人讀書之余聞雨遐思。陳衍著作等身,廣為流傳。"花光閣"建成后,"聞雨樓"改為印書場所,內陳雕版數十架,為陳衍、其妻蕭道管以及眾詩友所作詩集、文論印刷之用。陳衍常在此通宵秉燭校勘詩稿。樓下為花廳。樓南有花園,種梧桐、白梅、薔薇等。
由于財力有限,陳衍所建樓園均因陋就簡,稍事修葺,規模很小。但他注意裝點,配以字畫詩詞,自成雅趣。他在前廳西側臥房前面挖一小池,池邊長僅八尺,西邊靠墻,池與墻間隔處種有十數竿竹子,東、南邊設木欄,北邊繞有美人靠。小池南側月亮門后為一小書屋,喚作“月中”。陳衍曾作《小池賦》,有“湔裙而一水紅,洗硯而半塘黑。”“危欄仰岳陽之樓,斜桷跂黃鶴之翼。”等語,盡釋詩人的雅致情趣。他還寫詩云:“雙圓水月一方池,三面欄干繚繞之。老去填詞風皺后,獨居深念夜觀時。求田問舍歸湖海,鑿石疏泉見井眉。十二竹竿憑照影,千言賦更七言詩。”《小池賦》及詩傳揚后,許多人以為陳家池臺妙甲于東南。曾有幾位學者慕名從上海來榕參觀,看后不禁哈哈大笑,說:“賦和詩都寫得很好,我們原以為小池不小,現在才知道真是芥子之中有世界哩!”
陳衍宅院內歌詩吟聲,不絕于耳。說詩社(民國時期詩文團體,福建省議院院長林翰和蘇南、江古懷、林葆炘等人組成,從陳衍學詩,由陳衍定此詩社名稱)經常集中于“匹園”的“花光閣”,多達三四十人,夜晚吟詩則在露臺上增設幾席,詩成上下傳唱互抄,十分熱鬧。當時八閩詩人多集中在福州,向陳衍請教古典詩學。閩北詩人盧榕林(曾任建安道尹,著有《龍湖山館詩抄》)年近古稀,慕名從順昌專程來榕,跪拜陳衍為師,傳為詩壇佳話。章炳麟的女婿朱鏡宙在詩中稱道:“吾愛陳夫子,詩盟主建安。”故陳衍有聯云:“亭臺半占空中地,風月教低四面墻。”意喻陳家四周皆豪族,只有詩詞歌賦的雅情高于他人。
作為近代著名學者、詩人、教育家、經濟學家,陳衍著有大量詩文經史作品,所揭橥的“同光體”詩論對近代詩壇影響巨大。他曾入臺灣協助巡撫劉銘傳在招撫當地土著、開疆拓域、開發經濟、修建鐵路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后到武昌任官報局總編纂,到北京任學部主事、京師大學堂教習,主辦過上海《求是報》、湖北《商務報》、蘇州《國學論衡》等刊物,編修《福建通志》,民國后講學南北,任北京、上海、廈門、無錫各大學文科教授、講席。陳衍在廈門大學任教時,魯迅也在廈大,他在日記中寫道:“陳石遺來,眾皆往拜之,大詩人也!”國學大師錢基博稱贊陳衍的文章為“并世文章之雄也”,讓兒子錢鐘書向陳衍學詩。錢鐘書對陳衍的學識與為人推崇備至,曾默記陳衍講話,撰得《石語》傳世。章炳麟送陳衍壽聯:“仲弓道廣扶衰漢,伯玉詩清啟盛唐。”贊譽陳衍道德與文章堪比東漢名臣陳寔、唐著名詩人陳子昂。
1937年7月,陳衍逝世,享年82歲。唐文治作《陳石遺先生墓志銘》有“閩學權輿,正直勁清。都門講學,竹箭南金。炳炳烺烺,書篇盈橐。子長追蹤,名山鉅作”等語。錢鐘書在海外得到消息后,作《石遺先生挽詩二首》哭之,詩之一云:“幾副卿謀淚,懸河決溜時。百身難命贖,一老不天遺。竹垞弘通學,桐江瘦淡詩。重因風雅惜,匪特痛吾私。”并悲痛地說:“今也木壞山頹,蘭成詞賦,遂無韓陵片石堪共語矣。嗚呼!”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11廈門打造“文明行為示范街” 營造公共文明氛圍
- 2016-05-10惠安“六舉措”推進2016年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 2016-05-10惠安抓47個項目促文明城市達標提升
- 2016-05-10鯉城區“四個一”全面提升職工文明素質
- 2016-05-10城廂區學校“快、準、細、穩”開展季節性安全文明工作
- 2016-05-09青年應強化自身“文明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