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海峽都市報1月14日訊(王帆宇)閩越遺俗,隱匿于山中;大山的隔絕,造就八閩大地的原生態民俗。八閩遺風,多姿多彩,古韻猶存,在這民俗厚海中,我們只能夠攫取部分,粗略勾勒這張“福建民俗地圖”。
八閩原只有“七閩”
有人說,福建因有閩江,故簡稱“閩”。但經過反復論證后,又有人提出否定意見,說先有“閩”后有閩江。
其實,“閩”在福建最早是族稱,即為福建土著民族之稱呼,亦稱為“蠻”或“荊蠻”,后來也稱為“越”。到后來,作為福建的族稱,“閩”也兼稱地名,就是指福建這塊地方。
秦以前的福建,一般稱“七閩”。《周禮》上有“五戎、六狄、七閩、八蠻”之說,“七閩”是指秦以前福建土著民族有“七國”,即七個部落。
稱福建為“八閩”,是在漢人南遷以后的南宋,因為從北宋開始,福建有八個相當于府(郡)的行政單位,共計福、建(今建甌、武夷山市、浦城等地)、泉、漳、汀、南劍(今南平、尤溪、將樂諸地)六州和邵武(今邵武、光澤諸地)、興化(今莆田、仙游、福清、永泰諸地)二軍,南宋時雖然晉建州為建寧府,但“八閩”的統稱就這么傳下來了。
這八個相當于府的行政單位,歷元、明、清幾個朝代,基本上無變化,所以“八閩”之稱一直沿用下來。如今的“八閩”則只是代指。
福建民俗古意盎然
福建的民俗構成,十分有趣。既有中原大地的傳統特色,又有一些異域色彩,在畬族等多民族的民俗特色外,還有一些山地的原生態,而這些在福建的歷史上都能尋到根。
閩越古國滅亡以后,不少習俗成為歷史遺跡灰飛煙滅,但仍有不少民俗在與漢族的融合中沉淀保留下來。
漢代以后,中原的漢族南遷,八閩大地形成穩定的福建民俗。
宋元時期,大批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通過泉州這個通商口岸進入福建定居,他們的傳統習俗也給福建的民俗增添一抹異域色彩。
此外,福建還是畬族的主要聚居地,因此福建民俗也就具有濃郁的畬族民俗。福建多山,由于交通不便,造成相對閉塞、與世隔絕的環境,這在客觀上形成良好的文化保護層,才能留給世人極具福建特色的古民俗。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