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攸縣槚山鄉(xiāng)巷口山村,有這樣一個倔強的老人:92歲的劉發(fā)生,最近三年陸續(xù)把70年前欠下的舊債一筆筆還清。由于當年的債主已離世,他便把錢還給他們的兒孫輩。他說,“不把錢還上的話,我入土都不會心安”。(湖南文明網(wǎng))
九旬老人講誠信不忘恩情,七十年前舊債一筆筆還清。這樣講究誠信的老人讓人敬佩。從他還錢的行動中,我們看到了“誠信”之花在身邊開放。從他還錢的行為來看,他是生活在幸福之中。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在了解到他的誠信感恩行為后,也會感覺到社會如此美好,自在幸福之中。所以說,他的誠信感恩之舉正是表明了“誠信”之花在幸福的花園里開放。
七十多年前,因為生活所迫,他向鄰居們借物借錢,度過難關(guān),實乃大德。大德不言謝,默默記心間。今早有余錢,再還舊日情。一心一意把錢還,其中的誠信之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溫暖。改革開放幾十年,經(jīng)濟快速增長,有人懷疑道德水平下降,“信義”老人劉發(fā)生給了我們最響亮的回答。經(jīng)濟在增長,道德依舊在,生活更幸福!當他覺得自己確有余力去還那一份份恩情,那一筆筆債時,努力去實現(xiàn)心中想要做的事時,就表明了他確實生活在幸福之中。
“誠信”之花的開放,除了劉發(fā)生老人本身的幸福感之外,還有收到他還錢的人也是倍感幸福。他們盡管不清楚先人與劉發(fā)生之間的借債關(guān)系,也表明不需要他還錢,可是他老人家還是堅持還錢了。他們感受到幸福,不僅僅是收到了錢,更是幸福在先人行善舉,后人受尊敬。在受尊敬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先人對待他人的友善與關(guān)愛,這是良好的家風,這是無價的財富,這也是值得后人學習。
也許有人會問,不記得了的債務,還有必要去還么?其實真沒人要他去還,但正如他自己所說“不把錢還上的話,我入土都不會心安”,還錢,還的是那一份恩情,還的是那一份誠信。別人不知曉,自個兒最心明。有恩必報情義在,有債必還誠信存。人人相處講情義,誠信之花處處開。在劉發(fā)生這位九旬老人積極還那七十多年前的舊債的行為中,我們看到了恩情的可貴,看到了誠信的力量。同時我們也深深感受到,他是幸福的,他們是幸福的。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幸福的。
劉發(fā)生老人將一份份恩情牢記在心中,將一筆筆債逐一還清。“誠信”之花開放在他心中,更開放在我們幸福的生活里。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我們能不幸福嗎?(丁紹槐)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