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波瀾壯闊的文化浪潮。在福建歷史上,這一文化浪潮是空前絕后的。
學校與書院。宋代是福建書院大發展的時一期。福建雖是開發較遲的區域,但經過唐五代的發展,迄至五代時期,福建已是國內文化較發達的區域之一,后人論及五代人物,以南唐第一,西蜀第二,閩國排名第三,對一百年前還被稱為蠻荒之地的福建來說,這已是非常難得的了。換句話說,福建在五代時已形成了很強的文化發展氛圍。
入宋以后,閩人信心百信,也許“閩蠻”的稱呼刺激了他們的斗志,他們決心以自己的成就讓中原人士真正認識來自東南海疆的人,所以,他們在文化上的投入,更甚于他人。過去,他們的祖輩起早摸黑地在地里勞動,今天,他們的子孫同樣是起早摸黑地念書,在文化初興的地區,人們對文化的投入往往勝于那些古老的文化區域,其原因在于文化初興區域的人們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精神,他們認真地研究文化經典,一字一句,決不含糊;像老農一樣精心地把莊稼種好。
發展文化最基本的條件是建立學校與書院,在宋朝以前,在思想界最有影響的是佛教,在政治上最有影響的是軍人,儒學的位置不高;入宋以后,雖說早期的宰”相趙普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實際上,趙普對儒學并不精通,宋朝也沒有確立以儒學治國的方針。在北宋,儒學還是一種民間的思想文化浪潮。在這一背景下,閩人對儒學的投入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早在北宋初期,莆田縣即有一位名叫方儀的學人,他間關萬里,抵闕上書,要求在莆田縣設立縣學。他的行為震動了朝廷上下的官員,他們想不到在遙遠的海疆竟有人這么關心儒學的傳播!對這一義舉,他們當然是支持的,但是,他們也要小心有人籍此沽名釣譽,因此,在為莆田縣建學校時,官方聲稱錢財不夠,方儀聽說這一消息,毫不猶豫地拿出家產彌補建校經費。他以他的義行證明了自己的真誠。宋代福建修學的浪潮開始較早,當其他各路民眾尚在猶豫時,福建各縣紛紛建立縣學,而南劍州的學者們,更是自行建立了比縣學更為高級的州學。他們的行動都在官府之前。當北宋的統治者終于想到在全國推廣州縣學時,福建的州縣學早已相當普及,而南劍州的州學業已建立二十多年了??梢?,北宋時福建對學校建立之重視,在國內各地是十分突出的。
如果說縣學與州學主要是官辦的,或者一是民辦而由官方管理的,那么,書院更能體現儒學教義中自由講學原則的影響。書院是儒者一共同研究學問與授受儒學的地方,最早出現十晚唐,而在唐末五代的亂世里淡出。北宋時,隨著儒學的發展,書院在各地興起。書院與學校最大的區別在十:宋代的學校漸漸演變為以科舉貢士為主,以儒學的研究為輔;而書院則是學者們自己建立的,他們覺得:科舉事業已有濃厚的商業氣氛,許多人投入學校,并不是想學到儒學,而是想找到一條通向官場的捷徑。這與儒學的本旨大相徑庭。所以,學者們建立書院,便聲稱與科舉無關,其主要目的就是便于講學。福建廣設書院是在南宋時期,當時,工程理學傳到閩中,福建士子積極研究理學的原理,這就需要聚書講學之處。于是,建學之風在福建各地興起,各類書院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迄至南宋末年,福建已有數十所有名的書院。其數量在全國數一數二。這一優勢,一直保持到兒代。福建的學校與書院之多,是宋代福建文化發達的表現。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24“海滄模式”志愿服務獲中央文明辦高度評價
- 2016-05-24上杭:完善垃圾治理機制 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助力文明縣城創建
- 2016-05-24讓“農民工更有尊嚴”是城市應有的文明
- 2016-05-24三明市“三新”并舉 營造濃厚文明創建宣傳氛圍
- 2016-05-24永安市貢川中心小學舉行傳承文明硬筆書法賽
- 2016-05-24省委文明辦印發《關于公布參評第十三屆(2015-2017年度)省級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名單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