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今又稱昆劇,古代則稱為昆山腔。它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四大聲腔”之一。(其它是江西的弋陽腔、浙江的海鹽腔與余姚腔)。如今,昆劇已被聯合國列入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令國人引以自豪。
這個古老的劇種,卻早在四百年前就與福州的三坊七巷中的衣錦坊與光祿坊結下了不解之緣。據清代福州人郭柏蒼《全閩明詩錄》卷三十七“萬歷朝八”記載,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福州衣錦坊的陳一元,字泰始,高中進士,曾任江蘇省嘉定縣與南海、四會三縣的縣令,并擢升御史。他平時十分喜愛優美典雅的昆劇,因與當朝宰相不和,便引疾回福州。他在衣錦坊故宅里,蓄有“一部歌童”,經常演戲自娛自樂。他自己還會扮演“大花”角色(“大花”是戲曲行當之一,即凈角花臉)。因此,陳一元便外號“陳大花”。他的住宅三坊七巷老百姓稱它為“陳大花宅”。
陳一元與明末官至禮部尚書的福州曹學佺結為摯友,兩人過往甚密。曹學佺于明末萬歷年間退隱歸居西郊洪塘鄉時,建有“石倉園”,園里專辟有“夜光堂”,經常紅燭高映,地鋪紅毯,家蓄戲童,教唱昆劇,連丫環、小姐都會扮演角色。而陳一元等人則乘轎前往觀看。曹學佺也經常被陳一元等人邀請前往衣錦坊府第深宅欣賞家班演出。“蛾綠粉黛,出入肩隨、晨夕滿座,自以為樂”。曹學佺還與居住在三坊七巷里的文友切磋昆劇,并進行改革,創制新腔,俗稱“逗腔”,成了閩劇前身之先聲。
另外,在衣錦坊里今54號歐陽花廳里,有一座建于清朝中葉的“水榭戲臺”。臺下是水池,臺上如亭閣,大廳為男性看臺,兩側邊廂為女性坐席,結構十分藝術精巧。在深宅大院里建這樣古戲臺,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十分罕見。當年在這古戲臺上演出的劇種,也是昆劇。因為昆劇屬“雅部”,陽春白雪,最為達官貴人喜愛。
清初康熙年間,我國著名劇作家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之一的《邯鄲夢》,就曾在光祿坊福州明末畫家許月溪家的私人園亭“紫藤花庵”演出,盛況空前。當時江蘇無錫人季麟光旅游到三坊七巷,特地前往觀看,并寫了六首七絕詩。其中一首吟道:“未熟黃粱本是真,仙翁多事漫相尋。于今夢里爭相看,誰見當場夢里人。”對光祿坊演出名劇的成功給予很高的評價。
因此說,三坊七巷是四百年前我國古昆劇在福州的首演地,從三坊七巷深宅大院里傳出的昆劇之聲,對福州地方戲曲的產生與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24“海滄模式”志愿服務獲中央文明辦高度評價
- 2016-05-24上杭:完善垃圾治理機制 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助力文明縣城創建
- 2016-05-24讓“農民工更有尊嚴”是城市應有的文明
- 2016-05-24三明市“三新”并舉 營造濃厚文明創建宣傳氛圍
- 2016-05-24永安市貢川中心小學舉行傳承文明硬筆書法賽
- 2016-05-24省委文明辦印發《關于公布參評第十三屆(2015-2017年度)省級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名單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