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在山之中,山在城之中”是福州城市獨具的風景。這城中之山,指的便是于山、烏山和屏山。因此,福州別稱“三山”。
在車馬喧鬧的市區中心,于山恰似一座天然公園。那玲瓏高舉的白塔、巍峨壯觀的古殿、蓊郁繁陰的秀木佳花以及風骨千般的摩崖石刻,無不吸引著游人的腳步。
廓然臺是全山的門鑰,從這里往右,經煉丹井,可登頂峰;往左,則是戚公祠和白塔寺。臺上建有古意盎然的吸翠亭,一棵遒勁的古榕,伸展美麗的枝干,仿佛在迎迓著登山的游客。
煉丹井旁有一個巨石疊壘而成的天然洞穴———九仙洞。相傳,漢時何氏九兄弟住在洞里煉丹修仙。于山又名九仙山。
由煉丹井拾階而上,就到了全山的中心大士殿。這里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供奉男士觀音的廟宇之一。但大士殿更讓人流連的是它的一段珍貴歷史。辛亥革命福州起義時,革命軍前敵指揮部就設在殿內,周圍的山坡便是起義軍的作戰陣地。而今,滿目青翠,陣地已不復可辨。淡淡斜陽,晚風入谷,吹得松濤陣陣作響,依稀可聞當年的鏖戰聲。
戚公祠是后人為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而修建的。明嘉靖41年(1562年),戚繼光奉命率兵入閩抗倭,打了三次大勝仗。班師回浙江時,福州官紳為他在于山的平遠臺設宴餞別,勒石紀功。相傳,席間戚繼光帶醉步月,仰臥在臺旁的一塊巨石上,后人名之“醉石”,并于石旁建一座“醉石亭”。1936年,著名作家郁達夫謁祠,賦《滿江紅》一闋,文辭慷慨激昂,表達了中國人民不可侮的豪邁氣概。
戚公祠內的“補山精舍”,始建于北宋。1933年,抗日名將蔡廷鍇等為發動“福建事變”曾在這里召開過秘密會議。美麗的于山,不僅風景宜人,還是福建歷史的見證,幾乎每一場政治風雨,都會在這里留下痕跡,就像滿山蒼翠的古榕,歷盡風雨洗刷而更加生氣勃勃。
白塔寺為公元905年閩王王審之所建,是一組布局活潑、富有園林特色的建筑群。寺中的白塔,原名“報恩定光多寶塔”,初建時為木塔,后被雷火焚毀,重建后成為七層八角高41米的磚塔,外表涂以白灰,故稱“白塔”。登塔遠眺,東面的于山、西面的烏山以及城南秀色,盡收眼底。
與白塔遙遙相對的是位于烏山東麓的烏塔。自白塔西望,烏塔猶如一管巨筆直插天穹。明代詩人林恕這樣寫道:“欲借烏山磨作硯,興來書破彩云縑。”烏塔原名“崇妙保圣堅牢塔”,建于公元941年,是閩王王延曦為自己及臣下祈福而建,原計劃建九層,未完工,延曦被部下所殺,閩亡,實際僅建七層。塔為八角形,高35米,塔身除碑刻和浮雕佛像外,均用花崗石砌造,年久外表略呈黑色,故俗稱“烏塔”。
烏山,又名道山,海拔84米,高度為三山之首。自唐代起,即為游覽勝地,以山石幽奇受到人們喜愛。道山亭、黎公亭一帶是全山風景最佳處,同時也是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這里巖石嵯峨,挺拔競秀;古榕參天,流泉淙淙,既有險象環生的天生橋———雀舌橋,也有下臨絕壁、視野開闊的天然大石坪———天章臺,可謂移步換景,步步幽奇。
烏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摩崖石刻遍布全山。其中最著名的有唐代大書法家李陽冰的篆書“般若臺”,它是福州現存最古老也是最珍貴的石刻,被譽為“人間至寶”。此外,還有李綱、朱熹、程師孟等歷代名人的題刻。
屏山,以山形似屏風而得名。由于城市的拓展,屏山的大部分已融入城區之中,山的意蘊因此減少了許多。但屏山卻是福州城市的發源地。史載,閩越王無諸曾在屏山之麓建冶城,所以屏山又叫越王山。屏山山頂原建有一座鎮海樓,登樓可遠眺閩江口風光,民國中毀于火,只留下清代學者謝章鋌的一篇《鎮海樓記》,令人想見昔日的壯觀景象。
屏山與于山、烏山相望,形成福州城區內“三山鼎峙”的獨特景象。秀麗的三山,為這座城市增添了無限風采。而多姿多彩的山石與郁郁蔥蔥的林木聳碧疊翠,在高樓林立的鬧市之中,更猶如三座巨大的空中花園,成為城市一道永遠鮮活的風景。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24“海滄模式”志愿服務獲中央文明辦高度評價
- 2016-05-24上杭:完善垃圾治理機制 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助力文明縣城創建
- 2016-05-24讓“農民工更有尊嚴”是城市應有的文明
- 2016-05-24三明市“三新”并舉 營造濃厚文明創建宣傳氛圍
- 2016-05-24永安市貢川中心小學舉行傳承文明硬筆書法賽
- 2016-05-24省委文明辦印發《關于公布參評第十三屆(2015-2017年度)省級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名單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