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塘境內的懷安村,位于白龍江和烏龍江分流處,隔江與閩侯縣上街鎮相望。懷安村在宋、元、明時期,曾為懷安縣衙所在地。當時,海禁未開、陸路交通工具落后,閩江上游各縣的物產均由水路運到福州。其間,貨物先得卸寄于懷安,而后再運進福州城。懷安成為物資的集散地,也是南北重要的商業經濟樞紐和溝通福州城內的要道。明萬歷六年(1578年),都御史龐尚鵬建洪山橋,懷安縣并入侯官縣時,淮安這種轉運的功能和繁華的景象才逐漸被洪山橋商埠所替代。
關于懷安地名更易的民間傳說有兩種。一說是,明朝洪武帝從淪陷的南平城逃到古岜桃源境,坐在“古岜”(其水曰“石岜江”)江邊的棋盤石上。此時,南平方面捷報傳來。洪武帝龍顏大悅,口諭將“古岜”更為“懷安”;二說是,民國初年,一位名叫王敬軒的私塾先生,他應懷安鄉耆胡世智之聘,來到懷安任教。他說,懷安三面皆水,背負青山,易“懷安”為“淮安”尤耳。大家聽后擊掌稱好。于是,淮安的地名從此就被后人所應用。不過,現正式的書面使用仍為懷安。
沿著閩江的走廊、洪懷公路的西北方向行進約6公里,水泥路面戛然而止。再往前走,是一條蜿蜒而悠長的土路,它穿越懷安村的腹部,直達懷安古道頭。這里曾是古代懷安縣官員出行的地方。
懷安村原戶數400多戶,人口1500人左右,姓氏龐雜,有陳、林、張、江、郭、高、胡、謝、包、王、翁、周、劉、程、鄭等。他們的房屋,順著山腳依次排列開來,朝向以坐北朝南為主。上個世紀90年代初,村民全都遷徙到距離這里6公里外的淮安新村。
行走在土路上,路側原房屋的基石、斷垣殘壁以及房前屋后龍眼樹、橄欖樹的布局,依然如故。現地面上僅存的古建筑只有兩三處,一是娘娘廟,亦稱臨水宮,供奉著曾被皇帝敕封的臨水陳太后。村民期望她庇佑著全村的小孩寶寶。可是,全村遷走后,這個廟宇就因無人光顧而敗落了。另一是泰山廟。泰山廟規模宏大。每年九月初九,著名的大吉升閩劇班都要到此演戲。演出時,張燈結彩,場面熱鬧非凡。廟的右側有口古井,這古井的井口是以石條砌成的四方形井欄,井下的井壁是用小石塊壘疊而成的圓柱形。井水清澈,至今未竭。再一龍江祠,是為紀念抗倭支持者、懸壺濟世者林兆恩而建的。
懷安的文化遺址同樣值得稱道。范圍達數萬平方米的大山里,散落著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中期,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在這里采集到一些方格紋褐色和菱紋灰色的陶片;石岜山的南端有處古窯址,曾出土萬余件南北朝、唐朝的器物。遺憾的是,該窯址在1953年取土修堤時遭到了較大的破壞。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24“海滄模式”志愿服務獲中央文明辦高度評價
- 2016-05-24上杭:完善垃圾治理機制 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助力文明縣城創建
- 2016-05-24讓“農民工更有尊嚴”是城市應有的文明
- 2016-05-24三明市“三新”并舉 營造濃厚文明創建宣傳氛圍
- 2016-05-24永安市貢川中心小學舉行傳承文明硬筆書法賽
- 2016-05-24省委文明辦印發《關于公布參評第十三屆(2015-2017年度)省級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名單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