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987-1053),字耆卿,原名柳三變,排行第七,俗名柳七,出生于宋初福建崇安縣(今武夷山市)五夫里白水村。武夷神秀的山水孕育了不朽的詞魂,他是我省歷史上最著名的詞人,也是我國詞壇上一位卓有建樹的巨匠。他一生坎坷的經歷、橫溢的才華和留下數百首閃爍千古的詩詞,直叫古人和今人詠嘆唏噓了千百年!
柳永年輕時就離開了家鄉到京城汴京求功名。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柳永第一次在京應考,想金榜題名,獲得一官半職,施展抱負,求一番作為,以名垂青史。由于他“一肚子的不合時宜”,寫出的文章不被看好,名落孫山。五年后他滿懷信心和期盼第二次參加科考,又沒考上。他懷著沖天怨氣,發出驚世駭俗的牢騷,寫下了著名的、膾炙人口的《鶴沖天》詞:“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換了淺酙低唱!”懷才不遇,科場失意,滿腔的憤懣傾瀉得酣暢痛快。面對現實,他只好自我安慰、自我解嘲:既然認為自己是才華橫溢的才子詞人,何必去追逐那蝸角虛名,應把自己看作是穿著老百姓“白衣”的卿相,無求于官家,孤芳自賞,去喝酒唱歌,自由自在吧。柳永沒料到這首詞句優美,節奏明快,韻調和諧,感染力強,征服了市井歌迷的詞,竟不脛而走,傳進宮廷,引起強烈反響,引起仁宗皇帝的不悅。第三次應試,柳永一改過去的“不合時宜”,答出了官家滿意的試卷,終于考上了。殿試皇上親自圈點放榜時,仁宗皇帝御筆一批:“此人好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勾掉了柳永的功名。意外的落選沉重地打擊了柳永。他絕望了,對趙官家仁宗不抱一絲希望。既然對官家無所求,就另辟蹊徑到民間去吧。從此,柳永扎進民間,扎進市井里巷,貼近生活,一去就是十七年。他發揮詩詞才藝,從民間尋找靈感,汲取豐富營養,引發創作激情,在逆境中“奉旨填詞”,終于成了我國詞壇上第一位深入民間社會的詞作家,寫就了數以百計的、傳頌千古的詞篇。從此中國歷史上多出了一位杰出的詞人。柳詞得到了廣泛流傳,“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連民諺都這樣稱贊柳永:“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得千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見,愿識柳七面”。
柳永于詞的偉大貢獻,可說是里程碑的。他在形式上把過去僅幾十個字的短令發展到百多字的長調慢詞,使詞容納更多的內容。內容上,他大膽引進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語言,使詞別開生面,富有生命力;在藝術上,他發展了鋪敘手法,靠敘述白描的功夫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