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地域的特色,諺語便是鄉土文化的無價之寶,福州諺語經過幾千年的流傳、使用和錘煉,把人民在生產、生活的經驗積累下來,有無盡的生命力。《禮記·大學》中釋義諺語就是俗語,魯迅先生稱諺語為煉語。
諺語通過言簡意賅的通俗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念,福州諺語內涵十分豐富,條例也非常多,有普偏性和地方性的區分,非是三言兩語、一時半刻可評述的。筆者就福州較流行的幾則諺語,略談一二。
七溜八溜,不抵福州
故事:杜先生拋鄉離井,漂洋過海,在異國他邦生活了幾十年,解放后終于返回故鄉,當時甫入村口,兒童相見不相識。杜先生鄉音未改,只用福州話說了一句:“七溜八溜,不抵福州。”鄉人則盡皆知道是舊人回國了。
釋義:
一、說明福州人鄉土觀念深厚,縱然遠涉重洋,歷盡滄桑,最后還是葉落歸根。
二、這是歷來福州人對家鄉的自豪感的親切語言,也是對有福之州的贊語。
三、海西興市,再鑄輝煌,更說明了七溜八溜,不抵福州了。
鐵打延平府(南平市),紙裱福州城
故事:相傳延平的割據者,為了鞏固本地勢力,聘請風水師設計地理環境,在建溪、富屯溪交匯的兩邊山上各建一塔,把地勢建成“火”字形,把“火”的矛頭沿著閩江指向福州,確保了延平的安全,把火患推向福州,致歷來福州火災多發。
釋義:延平建塔之說,純屬無稽之談,實際上是延平地處閩江上游,山高水險,道路坎坷,素有延平水,鼓山平之說。由于交通閉塞,入侵者不易攻取,故延平府成為鐵打的了。福州在閩江下游,背山抱海,地勢上無險可守,是兵家必爭之地,故稱紙裱。與“火”字形毫無關聯。
過去延平地僻人稀,半屬依山筑廬而居,福州人口稠密,住房多是木質結構,柴埕厝(棚屋)比比皆是,因此經常發生火災,才有紙裱福州城之說。
20世紀80年代期間,福州進行舊城改造,緊接著大力整治棚屋區,如今大廈林立,福州已成為嶄新城市,南平也已突飛猛進,現在可以這樣說:“鐵打南平市,鋼制福州城。”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