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度過了106歲的民居老宅,坐落在閩清縣金沙鎮下林村的西林墘,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卜興坊”,當地人們習慣地叫“西林墘”。
古厝坐西朝東,三落透后,由里人黃光昌偕同侄子共同建造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倒座(當地稱回照)、正座、后座構成,占地3685平方米。全厝有大小廳房81間,十五條廊道縱橫交錯,十部木梯連接著前座后座、樓上樓下,其布局左右對稱,前后有序,主次分明,給人以規矩沉穩中顯奇巧的感覺。
正值文物普查時,我們普查組一行四人在房主黃先生的引領下走進了這座古宅。這座建筑在倒座門墻中央洞開大門,大門由三塊輝綠巖整石構成門框,對開板門厚達0.1米,門內側設門廳,門廳左右各設3個房間。房間外側南、北角分別建有被當地人稱為“洋樓”的三層樓房。洋樓的墻基是以溪石壘砌而成,高達2.5米,石基上夯筑土墻,四面開窗,寬窄不一,墻體設有搶眼。建筑造型與羌族碉樓極為相似,其功用平時起居住宿,一旦遇有敵情,便可居高臨下起瞭望、狙擊來敵的作用。前座有寬闊的天井,地面由青石和三合土構筑,四個角落鋪墊四方形整石,石上置放大水缸以承接雨水。缸中的水即可用作洗刷又是消防儲水,是“四水歸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民俗聚財理念。天井的左右側建有二層結構面闊3間的書院(亦稱披榭),書院與倒座、洋樓形成可通可隔的構筑。
正座位于該厝的中央核心地,地勢略高于前。兩側構筑高大的夯土馬鞍式風火墻,風火墻翹角沖天,樨頭堵板點綴著螭龍、瑞獸、雜寶、瑞云灰塑和花卉彩畫等;雀尾屋脊下建構著穿斗木架,面闊9間、進深9柱,前出游廊的建筑規格在閩清民居中是不多見的建制。我們站在正廳堂中,觸摸著成排的素面立柱,仰望枋梁間的花飾斗拱、透雕的雀替和看架上的木雕,感到樸素中透出的是華麗,那些原本沒有生命的木雕頃刻間顯得鮮活生動。據黃先生介紹,過去在廳梁上掛有“會元”、“文魁”等彰顯科舉功名的牌匾以及抗日戰爭時期其祖輩獻資抗戰受政府表彰的牌匾,這些牌匾由于“文革”浩劫毀于一旦。
正座建筑固然精彩,后座兩層結構樓房面闊依然作9開間,建筑居高臨下,兩端以過雨亭相連,張弛有度,點面結合。后座建筑從外表看顯得極其樸素,甚至可以說簡單。黃先生告訴我們,古時這一帶土匪十分猖獗,后座又緊靠山沿,是建筑防御的最薄弱處。因此,當年在建造時,將土墻筑成雙層,之間留有空間,明暗兩重墻,一旦第一道墻被攻破,還有內墻,可謂雙重保險。此外,在西、北兩角還分別建有三層式角樓,(當地稱兔耳)暴露在外的也僅有兩層樓,其中地下建有暗樓是為婦孺小孩應急躲避的。真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經典之作,更是鄉土建筑精彩的一筆?!安放d坊”的建筑,宏闊簡樸,其科學性、藝術性,都具有一定的價值,不愧為鄉土建筑的瑰寶?!安放d坊”的人文更可謂錦上添花。根據“卜興坊”第三代裔嗣黃書涵先生記述,該厝自始崇文重教,人才輩出。清代科舉考試中就有不少人中舉人、秀才,尤其解放后,從該厝走出的博士、碩士、本科生、大專生達二十多人,他們大多活躍在省內外高校、醫療衛生等戰線,有的還是學科的帶頭人和領導者?!安放d坊”這座老房子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歲月風雨滄桑后,好似一個老者的身軀不再健碩,正逐漸顯現出垂暮的征兆。但我們高興地看到,卜居四方的“卜興坊”人聚集到一起,大家出資獻策,對房屋進行搶救性的維修。更讓我們崇敬的是,他們在維修中摒除了當下鄉村維修古厝所崇尚的貼瓷磚、上油漆、描藍畫紅的時尚,而是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古厝進行維修。使維修后的“卜興坊”仍然保留著古色古香的意境。我們相信,古厝的內涵將進一步的積淀,歷史的包漿將進一步的濃醇。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24“海滄模式”志愿服務獲中央文明辦高度評價
- 2016-05-24上杭:完善垃圾治理機制 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助力文明縣城創建
- 2016-05-24讓“農民工更有尊嚴”是城市應有的文明
- 2016-05-24三明市“三新”并舉 營造濃厚文明創建宣傳氛圍
- 2016-05-24永安市貢川中心小學舉行傳承文明硬筆書法賽
- 2016-05-24省委文明辦印發《關于公布參評第十三屆(2015-2017年度)省級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名單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