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隋代開始實行科舉取仕制度到清末廢除,經歷了漫長的1300多年。根據有關資料表明,在這一千多年里,全國共產生了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的進士,數十萬名舉人。而在舊時,每每隨著科舉功名的產生,彰顯其榮耀的儀式、行為也隨之產生,豎立旗桿便是其中的一種。
在民間,旗桿也稱作旗桿碣,它是由兩塊相同的碑石相距數十公分相對而立,在兩石中樹立一根約6米高的石質或木質旗桿,碑體上鑿有菱形或圓形孔洞用以固定旗桿。它多立在獲取功名人族中祠堂或府第前,以此來彰顯功名榮耀的同時也起著激勵后昆勤奮讀書、努力進取的作用,有的府第因此更名為旗桿厝。僅閩清縣而言,從宋代到清代通過科舉考試就出了3個狀元、157名進士、203名舉人和401名貢生。因此,當年小小的閩清縣內豎立的旗桿,數不勝數。以至在民間有“舉人立旗桿,旗桿立滿山”之說。但隨著春秋更替,歷史變遷,特別是“文革”的文化浩劫,旗桿遭破壞也在所難免,有幸保留下來的屈指可數。近日,筆者對閩清縣境內的旗桿(碣)保存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僅存有十多處的清代旗桿(碣),而且殘缺不全,不甚完整。調查中,對云龍鄉后壟村、白樟鎮下爐村、坂東鎮新壺村的三座旗桿厝進行重點走訪,深刻感受到了其建筑藝術、建筑理念和人文內涵。
二都旗桿厝
二都旗桿厝原名“門前洋祖厝”。坐落在二度(今云龍鄉后壟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徐昆范、昆源、昆壽兄弟三人合資建造。坐北朝南,占地約3000平方米。建筑由厝埕、天井、正座、橫厝等構成。入門設作門樓,開在東南側,厝埕為條狀花崗巖鋪就,簡潔莊重;天井兩側為書院各兩間、正座面闊七間、進深七柱。大廳斗拱雀替、額枋駝峰均作雕刻裝飾。橫厝位于正厝之西以過雨亭相連,建筑四周以圍墻構成圍合。舊時在厝的正廳上懸掛誥封木桶,內藏皇帝圣旨及御賜銅劍一把,厝正前方左右兩側各立有石質旗桿(碣)。但“文革”中圣旨遺失,旗桿遭破壞,如今僅存一對旗桿碣。是厝緣于徐昆范之子徐世燦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考取舉人第一后,便按規制在祖屋前豎立旗桿一對,旗桿厝由此得名。
據《閩清縣志》記載:徐世燦,字廷建。幼讀書過目成誦。清乾隆庚辰,舉與鄉。三十一年,分發江南,試用知縣。歷任江陰、奉賢、溧水諸縣,愛民如子,民以“徐菩薩”稱之。在云龍鄉《徐氏族普》中記載:徐世燦原為舉人第一,試用知縣后,歷派任無錫縣、江陰縣、奉賢縣左堂,溧水縣、鎮江縣正堂,鎮江府稅務司、徐州府督糧分府、蘇州糧捕分府。后“遷之太倉州”。徐世燦在官階任上,節儉辦事,治理黃河,減輕水患頗有建樹,在百姓中留下極好的口碑。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