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5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道,長樂為何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譽?追根溯源,因為長樂古代有眾多的書院,并為國家造就了許多經國濟世之才。長樂第一所書院在哪里?經考證,長樂第一所古書院,是德成巖的“德成精舍”。
德成巖位于長樂潭頭鎮溪上村后籌峰山中,舊名“籌巖”、“稠巖”,又稱“籌峰巖”、“伸蒙巖”,古代屬方安里管轄。吳航十二景之一“籌峰積雪”,指的就是此山。唐代咸通初(860年),福建歷史上第一位思想家林慎思與兄進思、景思、勤思、普思筑室讀書于此。宋時,朱熹登籌巖贊嘆林慎思“德成于此地”,稱“德成巖”。《八閩通志》、《三山志》、《福州府志》、《長樂縣志》等都有詳細記載。
林慎思(844-880),字虔中,號伸蒙子。原家于籌峰山東南側之欽平里鴻山之麓(今潭頭鎮大宏村)。《德成巖志》載其“因捫蘿攬勝于榛莽之中,見籌巖巨石靈秀峭拔,上有巨石,下有石室”。“肆眺海天煙濤,上下奇石靈泉,幽清萬狀”。時慎思大奇之,遂集兄弟五人筑室讀書其中,雅稱“月樓精舍”。同時又在籌峰山麓溪上建構“坑湖草堂”(今潭頭鎮溪上村坑湖里)。古代精舍與草堂都是書院的雅稱。籌峰山中的“月樓精舍”與山下的“坑湖草堂”都是林慎思兄弟的讀書地方。當時名流如秘書丞董玄卿,國子博士京叔、宣武使趙綺、御使吉文等輩競詩侈之。咸通中(860-896年)兄弟五人俱中進士,“五子登科”、“五桂聯芳”傳為千古佳話。慎思子徽、峣、徵、遁四人亦讀書于此,各以文章顯仕朝廷。三子徵亦中進士,父子進士亦為儒林美談。
德成巖自林慎思兄弟、父子登進士,始聲名遠播,各地學子慕名而來,求學于斯,其間名師鴻儒亦接踵而來。據《明教堂序》記載,阜山姚坑始祖姚能舉,本是侯官古靈人氏,因年輕時求學于“德成精舍”,后才遷居此鄉中。后來其子孫七世出了兩個狀元,十個進士。與姚能舉同時求學于“德成精舍”的還有“郡名士林慎思裔孫密、唐銀青大夫陳辯裔孫杞、黃勉齋之裔孫邦達”等多人。考《長樂縣志》:林密宋章衡榜進士,官潮州知府;陳杞宋畢漸榜進士,官宣州團練使;黃邦達宋賈安榜進士,官太常博士;姚能舉與黃邦達同榜,官江西按撫使參議。可見當時德成精舍影響之大,為國家造就了不少賢達英才。由此可知宋代長樂名流如陸蘊、陸藻、林安上、林睦、林岊、林冠英等人,多求學于德成精舍。
德成巖地靈人杰,人才輩出,在長樂文化史上不僅是一顆璀璨的明珠,而且是長樂儒學文化的發源地。它培育了福建第一家兄弟五進士及福建第一位思想家、第一位狀元、第一位忠烈林慎思,促使福建從“蠻荒之地”進入“文儒之鄉”。它培育了林慎思家族歷代進士六十多人,同時其他各地學子在此求學顯達者,亦以數倍計。由于林慎思與德成巖的影響。長樂人的讀書之風,因之而盛,出現了“家詩書、戶弦誦”、“彬彬向學、興仁興讓”的文明現象,使得長樂文風昌隆、人文薈萃。所以說是“德成精舍”成就了吳航“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美譽。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24“海滄模式”志愿服務獲中央文明辦高度評價
- 2016-05-24上杭:完善垃圾治理機制 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助力文明縣城創建
- 2016-05-24讓“農民工更有尊嚴”是城市應有的文明
- 2016-05-24三明市“三新”并舉 營造濃厚文明創建宣傳氛圍
- 2016-05-24永安市貢川中心小學舉行傳承文明硬筆書法賽
- 2016-05-24省委文明辦印發《關于公布參評第十三屆(2015-2017年度)省級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名單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