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縣閩越王廟,以洋里仙洋和荊溪永豐最有代表性,廟內奉祀的是閩越國開創者無諸。
無諸,姓騶氏,越王勾踐后裔,戰國晚期稱王閩中。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閩越族的聚居地設立了閩中郡,削去無諸的王號,把他降為郡長。秦末無諸率領閩中子弟兵與百越起義軍響應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追隨劉邦軍攻入武關,直搗咸陽,戰功卓著。秦滅后,楚霸王項羽在分封諸侯時,以“楚越舊隙”為由,不封無諸等閩越王族,引起無諸不滿。楚漢戰爭中,無諸等閩越族首領率閩中兵佐漢擊楚,為漢王朝的建立作出重大貢獻。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復封無諸為閩越王。此后,無諸國與漢王朝一直保持和睦關系。在和平環境中,無諸吸收中原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建“冶城”,拓荒土,發展生產,使閩越族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此,歷代福建人民對無諸十分敬仰,把他奉為第一保護神,立廟祭祀。
仙洋閩越王廟位于洋里鄉仙洋村。始建年代不詳,該廟為清代從仙洋東山移建于此。坐北朝南,建筑有戲臺、酒樓、正殿、閣樓等,周圍土筑風火墻。戲臺為單檐歇山頂,抬梁木構架,戲臺兩側繪有《封神榜》、《三國演義》等戲文故事,畫工不俗,是現存難得的清代壁畫。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抬梁穿斗式木構架,單檐歇山頂。正殿主祀閩越王。殿內保存有清代楹聯兩副,橫匾八塊,甚為珍貴。殿后雙層木構閣樓,重檐歇山頂,構筑奇巧,很有特色。戲臺后灰壁上墨書有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在廟內演戲的時間、班名、劇目等文字記錄19條,是研究福州地區民間戲劇文化的珍貴史料。
永豐閩越王廟,位于閩侯縣荊溪鎮永豐村。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間(1225-1264年),現為清代建筑,占地面積2500多平方米,依次建筑有戲臺、鐘樓、拜亭、正殿等。正殿門闊三間,主祀閩越王,左右兩側分別奉祀臨水陳太后、南宋理學家朱熹。青石神龕上浮雕有云龍噴水等圖案,雕刻精致。鐘鼓樓飛檐翹角,古樸典雅,戲臺藻井為全木結構,工藝精湛。特別是懸鐘鏤雕人物故事組刻,造型生動,栩栩如生。該廟布局嚴謹,氣勢巍峨,蔚為壯觀。1999年5月永豐閩越王廟與仙洋閩越王廟均被閩侯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