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絨,又稱肉松,是福州家喻戶曉的肉類制品。論品牌“鼎日有”是肉松的鼻祖。
我國有肉松始于晚清,肉松的發源地在三坊七巷的光祿坊。肉松的創始人大名叫林振光,小名林鼎鼎,閩侯上街人,生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由于父母早逝,家境貧寒,十幾歲林鼎鼎一個人跑到福州謀生,當學徒學的是廚藝。他為人老實,手腳勤快,人也聰明,炒得一手好菜。晚清,福州官場上一些人和有錢人講排場,請客辦家宴都請廚師到家里料理酒宴,有的干脆把廚師留下來,專門為他們服務。留下的廚師被稱“家廚”。請家廚成為當時顯示身份的象征。家住光祿坊的舉人、福建鹽運使劉步溪看上了林鼎鼎。林鼎鼎因在一次辦理家宴主廚時,忙中出錯,卻創造出百年品牌“鼎日有”肉絨。故事是真實的,靠的是靈感。事情得從劉步溪請客說起。一天,劉步溪在光祿坊家里請客人,宴席由林鼎鼎掌勺,其中有紅燒肉,煮紅燒肉需要一定的時間。肉下鍋后,林鼎鼎就去炒其它的菜,到了該上紅燒肉時,發現肉煮過頭了,爛中帶糊。林鼎鼎怕影響劉步溪和自己的聲譽,不敢將紅燒肉上桌。他急中生智,趕緊把肉起鍋,剔去筋膜和肥肉,重新下鍋,加上糖、醬油等進行焙烤。出鍋時,肉像金黃色的絨毛,芬香撲鼻,入口別有一番風味。林鼎鼎上這道菜時,兩眼不停地觀察每個食客的表情。這些平時吃多了美味佳肴的客人,從未吃過這種“紅燒肉”,異口同聲,大加贊賞,就問林鼎鼎:這道叫什么菜?林鼎鼎也說不出什么菜名,隨口就說叫“肉絨”。此后,這些美食家隔三差五叫林鼎鼎做肉絨吃。
林鼎鼎看大家這么喜歡吃,就專心致意地研究肉絨的工藝。為改變口感,他對配料和技術都進行改進。豬肉經過精選,并研制專門配料,加進白糖、紅糟,制成“油酥肉絨”,味美可口,老少喜歡,一下在福州城走紅。林鼎鼎決意開店經營,辭去劉家“家廚”工作,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光祿坊早題巷口,開了一家肉絨專賣店,從此,肉絨由家庭食譜走向社會,成為大眾化的食品。劉步溪也為他的成功感到高興,親自為他取了“鼎日有”招牌,并題下“鼎日有肉絨棧在此”的匾額。
林鼎鼎的四個兒子都繼承父業,并向當時的南京實業部注冊了“古鼎”商標。林鼎鼎的四個兒子各自開店經營。為了便于區別,長子林其昌在光祿坊早題巷口的老店稱“長房鼎日有益記肉絨店”。次子林金寶在南門兜叫“寶記鼎日有肉絨店”。三子林其盛在光祿坊口號“慎記鼎日有肉絨店”。四子林其榕在光祿坊尾叫“德記鼎日有肉絨店”。據說,民國海軍宿將薩鎮冰,于1938年為鼎日有撰寫了“酥制肉絨福建第一,寶鼎老牌名震全球”。鼎日有肉絨曾作為貢品送入皇宮。1919年“益記鼎日有肉絨”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奪得金獎,并遠銷東南亞一帶。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26德化縣婦聯開展“生態文明 綠色行動”環保宣傳活動
- 2016-05-26鯉城區委文明辦主任帶隊走訪慰問轄區困難美德少年
- 2016-05-26市民文明禮儀讀本 - 上班禮儀
- 2016-05-26邵武市召開2015年度省級文明城市測評反饋會
- 2016-05-26德化縣委文明辦“三重視”加強文明村創建工作
- 2016-05-26交通不文明行為添堵 駕駛員斑馬線前不禮讓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