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山吳氏宗祠位于閩侯縣青口鎮宏嶼村,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民國元年再次重修。原朝向為坐西朝東,民國重建后,變坐北朝南。宗祠分為前后二進,有戲臺、天井、拜亭和寢堂,廳堂面闊四楹三間,抬梁穿斗混構式木構架,懸山頂,外圍風火墻。宗祠建筑面積五百多平方米。布局合理,用材考究,做工精細,基本保留了清代精致瑰麗的建筑風格,特別是祠內的藻井與神龕讓人刮目相看。
由于古代的建筑多為木構,火成了人們的心腹之患。中國古代建筑的很多構造都與防火有關,藻井就是其中之一。據《風俗通》記載,“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厭火也。”東井即井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它共有八顆星,古人認為是主水的。因此人們在殿堂、樓閣最高處作八角形或圓形井,飾以荷、菱、藕等水生植物,防止火災發生,“藻井”之名由此而來。藻井具有神圣意義的象征,只能在宗教建筑或皇家建筑應用,“禮崩樂壞”后,不少民間建筑頂部也做成藻井的樣子,宏山吳氏宗祠戲臺天花也是這種“僭越”的藻井式。該祠藻井為圓形,四角形邊框和藻井之間的四個角落里各陰刻有蝙蝠,取其諧音“福”,象征幸福如意。內圍的圓形分三層,不用一釘一鉚,全用傳統的斗拱榫卯穿插疊筑而成:外層用三層斗拱疊筑成如意狀;中層夾飾以《三國演義》歷史人物故事為內容的大型組雕,栩栩如生;內層為層層縮小的螺旋式,風生水起;頂心處懸掛垂花和吊燈,花團錦簇。整座藻井,動靜結合,工藝繁復而精細,令人嘆為觀止。除避邪防火功能外,戲臺頂中央的藻井還起著裝飾和擴音共鳴作用,在沒有擴音設備的古代,藻井如音箱,使演員的聲音更圓潤飽滿,傳出更遠,“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祠堂神龕是祠堂的“靈魂”,耀人眼目。神龕與戲臺相對,為的是演戲時祖宗能與兒孫同樂。神龕高2.8米,寬1.8米,長2.3米,以黃楊木、杉木、花梨木為材料,中間供奉著歷代祖先的牌位,頂上有牌匾,兩個篆書鎦金大字“如在”,莊嚴肅穆。頂部雕刻著金宮銀闕、各路神仙,兩條昂首怒目、騰云駕霧的金龍盤繞在兩邊立柱上。神龕各部位精雕細刻,內三層,外三層,繁而不亂,題材豐富。據吳氏族人介紹,神龕木雕是由先族人重金從莆田聘請來三位高手,花了三年時間雕制而成。在注重大氣勢的同時,也十分注意細部裝飾,充分運用了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疏密錯落,變化有致,寓婀娜于剛健,挾流麗于端莊。雕刻內容以百姓家喻戶曉、喜聞樂見的神話、傳說、故事等為題材,如“二甲傳臚”、“爛柯山”等,反映民眾向往神仙世界、祈求吉祥如意的心愿。大者如繁縟精致的盤龍舞鳳,小者如形態各異的蝦米鱟仔,雕飾刀法熟練,神形兼備,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當時民間工匠高超的技藝。整個神龕木雕均飾以金箔,給人以富麗堂皇之感。神龕正、左、右三個木壁板上,自右至左楷書陰刻著吳氏家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如:“木有根,水有源,人有祖宗,理無殊也。木有枝,水有流,人有子孫,理亦無殊也。根之固者其枝茂,源之深者其流長,德之盛者其澤遠,理更無殊也……”激勵吳氏子孫尊祖尋根,慎終追遠。
不但神龕木雕精美,連神龕前的槅扇門做工也十分講究。槅扇門頂額為姬禮房于道光十七年立的“延陵世胄”牌匾,兩邊有鎦金花邊環繞的對聯“派衍延陵共仰風遺掛劍,地非合浦偏欣里著還珠”。槅扇門由八塊門屏組成,便于供神祭祖時拆裝。槅扇上部分還保留著吳氏宗親、清道光壬辰科狀元吳鐘駿楷書的《朱柏廬治家格言》,書法端莊遒勁,頗具觀賞價值。門扇上、中花格雕飾有“菊壽延年”、“牡丹富貴”等寓意吉祥的圖案,雕工細膩,生動傳神,底髹以朱漆,浮雕圖案則施以金箔,顯得高貴富麗。門屏下方為八副髹漆圖案,圖中人物著裝打扮為明代風格,內容有“郭子儀拜壽”、“趙顏求壽”等,都是民間流傳的歷史人物故事,構圖精巧,描繪生動。
這些圖案,多數是出于勸勉子孫孝順、仁義、勵志、好學,這也是宗祠在祭祀祖先外的另一個作用——教育子孫。最典型的就是“九世同堂圖”,展示了一個傳統家庭的典范:聚族而居,講三綱,重五常,各安其位,其樂融融。在傳統社會里,宗祠就是家族的“根”,也是社會的“定心丸”,它通過宗法制度把家族凝固在一起,作為一個大家庭的中華民族,也因此擁有了足以維系數千年的凝聚力。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