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濂是由福建船政局培養出來的中國近代著名的造船專家之一。
鄭清濂(1852-1927),字景溪,福建閩縣(福州市)人,少時聰明好學。鄭清濂14歲時,考入福建船政求是堂藝局,后入前學堂制造班學習造船。該專業要求學生能夠計算蒸汽機功能、尺寸、設計、制造零件及船體,能夠放樣;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實習課擺到十分重要地位。在頭兩年,實習課每天都要進行數小時的體力勞動,以使學生熟悉車間的工作,并逐漸培養指揮工人的能力。鄭清濂等學生曾到裝配車間實習如何操作各種技術的實際鍛煉。在學習中,鄭清濂很重視理論課與實踐結合。在考核中,成績出色,學會掌握設計蒸汽機的實際知識和管理車間的能力,學會設計木殼船、計算船體面積、掌握航海性能、繪制船殼和帆具圖紙,能放樣以及指揮施工等,正如《洋務運動》一書中所講:“明于制造理法者,則以李壽田、游學詩、羅臻祿、吳德章、鄭清濂、汪喬年為最.”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鄭清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福建船政前學堂第一屆制造班,派充船政船廠任監工。
光緒三年(1877年)二月十七日,鄭清濂等28人被福建船政局第一批選派到歐洲留學,鄭清濂等先入法國瑟堡造船工程學校,學習輪機制造兼造槍炮。光緒五年(1879年),鄭清濂等轉入瑟堡造船廠和土倫造船廠見習。后奉命赴法國、比利時、英國等參觀考察造船廠、輪機廠、鋼鐵廠等。光緒六年(1880年)三月,鄭清濂學習期滿畢業,監督李鳳苞認為槍炮為防海要務,鄭清濂等繼續留法加學制造槍炮技術4個月。鄭清濂、林怡游等就到汕答佃洋槍官廠專習驗料煉造諸法。由于鄭清濂等刻苦學習,學業進步很快,經考試獲“監工官文憑”。
光緒六年(1880年)九月,鄭清濂回國,先擔任馬尾船政前學堂教習,后在船政工程處任制船總司(相當工程師),官為都司,賞戴花翎。同年,由北洋大臣李鴻章函致駐德公使李鳳苞向德國士旦丁伯雷度之伏爾鏗(即瓦羅堪)廠訂立合同承造“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鄭清濂與劉步蟾、魏瀚、陳兆翱被派往德國監制,并由該廠代購康幫鐵甲及一切配備。回國后,鄭清濂被授為參將銜,是福建船政局技術骨干之一。鄭清濂愛國熱情很高,他和魏瀚等人積極向福建船政局報告,要求制造新型雙機鋼甲艦。光緒十一年(1885年)五月二十三日(7月5日),督辦閩省軍務的左宗棠、船政大臣裴蔭森,以及其他大員聯名上疏朝廷,請求撥款建造鋼甲艦。疏中談到,根據留洋回國學生魏瀚、鄭清濂、陳兆翱等人的報告,法國新創制的雙機鋼甲艦,馬力1700匹,駕駛容易,費用較省,每艘工料銀價約46萬兩,可以仿造。“閩省如有此等鋼甲兵船三數號,炮船、快船得所衛護,膽壯則氣揚,法船斷不敢輕率啟釁。”疏中還談到鄭清濂等工程技術人員“均無希圖名利之心,只以馬江死事諸人,非其親故,即屬鄉鄰,以報仇雪憤之心,寄于監作考工之事,成效必有可觀。”并向朝廷表示:“如果虛糜工費,甘與該學生等一同科罪”等語。
清廷批準建造鋼甲艦后,船政技術人員做了分工,鄭清濂與魏瀚、吳德章監造船身,陳兆翱、李壽田、楊廉臣監造船機,船圖仿自法國1885年創造的雙機鋼甲兵船“柯襲德士迪克”、“士飛禮”、“則唐”三船。光緒十二年(1886年)冬,鄭清濂與魏瀚等設計的中國第一艘雙機鋼甲艦“龍威”號開工,鄭清濂等人“索隱鉤深,困心衡慮,或一圖而屢見,或一器而屢改其模,或于獨悟而戛戛生新,或于會商而心心相印,寒暑無間,寢饋胥定”,技術上精益求精,以期“創中華未有之奇”。鄭清濂等人,經過14個月的艱苦奮斗,于光緒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1887年1月29日),“龍威”鋼甲艦終于下水。隨后歸入北洋水師。該艦首尾裝有魚雷炮,利于攻擊,首炮、邊炮、后炮裝備完整,且“均以一人司機,三面施放,無不如意”,為船政局所有船舶中大炮裝備最精良者。“船式之精良,輪機之靈巧,鋼甲之堅密,炮位之整嚴”均超過以前。該艦的制造成功,“不用一洋員洋匠,脫手自造”,標志我國科技人員造船技術進入了一個更高的階段。鄭清濂等人的造船實踐,證明了光緒十二年(1886年)洋監督斯恭塞格向曾紀澤報告中所指出:“鄭清濂……堪勝船廠總監工之任,亦可派制造軍器”等語。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26德化縣婦聯開展“生態文明 綠色行動”環保宣傳活動
- 2016-05-26鯉城區委文明辦主任帶隊走訪慰問轄區困難美德少年
- 2016-05-26市民文明禮儀讀本 - 上班禮儀
- 2016-05-26邵武市召開2015年度省級文明城市測評反饋會
- 2016-05-26德化縣委文明辦“三重視”加強文明村創建工作
- 2016-05-26交通不文明行為添堵 駕駛員斑馬線前不禮讓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