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半山腰的石牌坊,簡直就像一位知客僧,身材高大卻謙恭有禮,將四處顧盼的尋訪者引入寺內。寺名“妙峰禪寺”,位處福州建新鎮洪塘大橋邊的妙峰山上,為尼眾寺。知道高蓋山妙峰寺的人恍然:哦,原來這里也有一座妙峰寺。清林楓在《榕城考古略》中言“妙峰山……上有妙峰寺,境極幽曠。宋天圣間建,明成化間修,國朝順治間重修”,推溯起來,洪塘妙峰寺至少有九百多年的歷史了。
甫進山門,重檐歇頂、彩畫斑斕的“燕山祖殿”赫然來迎。“燕山祖殿”原系宋代以來福州著名的大學堂。據載,古時在此深造應考的莘莘學子中,中舉及進士者近百位,更有3人狀元及第,故今日山腳下有一條“狀元街”。后“燕山祖殿”改作奉祀“五福大帝”的殿堂。“五福大帝”俗稱“五帝”,指主管人間疫政的張、鐘、劉、史、趙五位“靈公”,此為盛行于閩江流域的民間崇拜。大約因了示現瘟疫的恐怖,“五帝”的塑像通常較為詭異,但“燕山祖殿”卻不同,這兒的“五帝”相貌端正慈和,五官神態雖各有區別,但無疑都是樂于傾聽、善體凡情的,恰是人間最喜聞樂見的神明形象。雙層構筑的殿宇很新,顯見修建未久。室內空間不大,然而高階寬檐的外廊為其平添了莊嚴與空闊感。內檐施工筆彩繪,分別取材龍鳳走獸、山水花卉與《西游記》人物故事,倒也富麗堂皇。小立檐下,衣襟當風,目及芳翠,頗覺心曠神怡。
2004年重修的“大雄寶殿”側立于“燕山祖殿”西面,為本寺主體建筑。殿建于高臺上,重檐歇山頂,橙色琉璃瓦,脊上置瓦飾。殿身平面闊三間、深兩柱,四周以石欄回護成方形月臺。月臺正面青石欄板浮雕九條神姿各異的蟠龍,展示了一道“九龍壁”的風采。殿內彩畫華美,遍布于梁、枋、藻井與天花之上,多為“經變畫”,以示百千劫中始終如一的佛法教義。畫面著色富麗,青、綠、朱、黃等冷暖色調交替使用,間以金線勾邊,凝重端莊而不乏清雅明朗。寺院彩畫藝術起源很早,據佛經與佛教傳記所載,當佛住世時(約公元前6世紀中葉),佛教寺院里就有繪畫裝飾了。
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并普賢、文殊二位菩薩。居中為釋迦牟尼佛。金身佛像高約2.5米,慧目微啟,手結定印,跏趺坐于長須飄拂的大榕樹下。看來佛也入鄉隨俗,改坐菩提為榕樹了,這種宗教文化與本土民俗的結合很有趣。釋迦佛左右侍立兩弟子:右邊為年輕俊逸的阿難尊者,左邊形貌枯瘦的老者就是那拈花微笑的摩訶迦葉。昔世尊在靈山會上,拈梵天所獻之金波羅華以示八萬大眾,眾皆罔措,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與摩訶迦葉。”因此摩訶迦葉尊者為禪宗初祖。阿難則為多聞第一,博物強識,智慧無礙,聽佛說法能憶持不忘。佛入涅槃后,阿難便以其超強的記憶,復誦出佛所說過的法,最初集結的經典,如《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等,皆出阿難尊者所誦。 “大雄寶殿”之東設“燕山祖殿法堂”,祀周、朱、李三位護法,造型與“五靈公”一樣和藹可親。兩廂粉墻飾壁畫。
寺中一對盤腿蹲坐的石羊與一口古井年代已久。古井不大,但很深,有吊桶置井臺,供自行汲用。其水甘洌無匹,酷暑時,掬一把擦洗汗水,那份免費“齊分享”的“透心涼”,比“雪碧”當有過之而無不及,何況更有“冬暖夏涼”的異秉。歲歲年年,古井默默奉獻著,一視同仁,利萬物而不爭,無怪乎圣人曰“上善若水”了。
翻修一新、道路平整的妙峰寺似乎談不上多少野趣古意,“洪塘江上妙高峰,古剎棲云紫翠重。巖石驅車時拂燕,松蘿把酒忽聞鐘。”的意境已不可得,但它仍有市區寺院難與比擬的清靜。滾滾紅塵的喧囂在山下止步,紫檀裊裊彌散于鳥鳴啁啾中,從而也隱有“幽曠”之味。或許,歷經時間的汰洗,若干年后,這些仿古建筑也將成為文物。而現在,它無保留地敞開大門,并成為許多人的精神樂園,這就足夠了。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26德化縣婦聯開展“生態文明 綠色行動”環保宣傳活動
- 2016-05-26鯉城區委文明辦主任帶隊走訪慰問轄區困難美德少年
- 2016-05-26市民文明禮儀讀本 - 上班禮儀
- 2016-05-26邵武市召開2015年度省級文明城市測評反饋會
- 2016-05-26德化縣委文明辦“三重視”加強文明村創建工作
- 2016-05-26交通不文明行為添堵 駕駛員斑馬線前不禮讓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