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樹是福州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顯著獨特的風貌特征。史料記載,福州唐末五代即開始人工植榕,至宋治平四年太守張伯玉“編戶植榕”達到鼎盛,之后“綠陰滿城,暑不張蓋”。據調查,福州現擁有古榕名榕千株以上,而且全國著名的多株,分布在全城各個區域和城市文化節點,三坊七巷及其周邊名榕薈萃。
大家知道,福州地處東南沿海,被世人簡稱左海;近代史的開端人物和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偉人林則徐,被后人尊稱為“左海偉人”。
林則徐雖然不住在三坊七巷,而是住在離三坊七巷不遠的文藻北路“云左山房”,但他早期的成長與活動都與三坊七巷息息相關;他的家族與三坊七巷及其古榕名榕結下了不解之緣:林則徐的母親家住文儒坊;老師陳壽祺,好友、同窗梁章鉅都住在黃巷;二兒子林聰彝、大女婿劉齊銜、二女婿沈葆楨、三女婿鄭葆中都住在宮巷;自己的紀念館(原祠堂)則作為參觀三坊七巷的起點或終點。
據我們初步調查,三坊七巷如今分布著10株左右古榕名榕 (還有幾株樹齡70~80年的準古榕名榕),其中與左海偉人及其家族有直接關聯的有3處,即林則徐次子林聰彝故居、大女婿劉齊銜故居和林則徐紀念館。
林聰彝故居與古榕
林聰彝故居坐落在宮巷24號,緊挨著林則徐二女婿、船政大臣沈葆楨故居東墻。這里原是明末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時的大理寺衙門,明滅,房屋數易其主,至清同治之后成了林聰彝故居。這座明清時期福州的最大豪宅之一,占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原有布局基本保存完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聰彝曾官至布政使兼總糧臺,他是林則徐一生患難時最信賴、最親近的人之一。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林則徐謫戍伊犁,林聰彝與弟林拱樞隨侍,并寫成《西行記》。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太平天國起義發生,朝廷起用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西,林聰彝隨行。十月,林則徐不幸病逝于廣東普寧,林聰彝扶柩回榕。
林聰彝故居為四進大厝,第三進為住房,花廳至今保存著一株蒼翠垂髯的古榕以及亭臺樓閣、盆景、假山。這株榕樹編號35A040601,為小葉榕,俗稱白榕,是福州古時常種的榕樹三大品種之一(另兩種是:雅榕,俗稱紅榕;筆管榕,俗稱水榕),胸徑1.2米,樹高20米,冠幅12米,長在墻邊。樹冠龐大雄偉,濃陰蔽日,基干蒼老錯節,好似飽經滄桑的慈祥老者;下垂的氣根飄拂如仙,奇特有趣,是榕城榕樹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樹種,深受市民愛戴。
林聰彝故居如今已列入修復保護計劃:復原,落架修繕,營造園林,作為林則徐家族文化展示和民間工藝博物館。
劉齊銜故居與古榕
林則徐大女婿劉齊銜與其兄劉齊衢為“同榜一胎兩進士”,故居原在光祿坊28號、30號、32號、34號4座相鄰大院。遺憾的是這里1986年被改成新村。劉齊銜故居原址位于今光祿坊玉山澗安泰河邊(后搬到宮巷),這里的安泰河,相連著三坊七巷與朱紫坊,唐末時就頗有“安泰明月秦淮風”的情韻。在它附近河岸上生長著許多古榕名榕。這里有兩株古榕,一株編號35A040302,胸徑1.24米,樹高20米,冠幅15米;另一株編號35A040301,胸徑0.51米,樹高20米,冠幅8米,人稱“天竺榕王”,是福州現存最大最古老的印度榕王,是福州對外交往的活的歷史見證。印度榕,顧名思義,是產自印度的榕樹,稱天竺榕,又名宇宙樹,上接天,下接地。據說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印度半島全被榕樹覆蓋,像一張綠毯。劉齊銜曾任知府、陜西督糧道等職,劉齊銜家族是福州名門望族,近代民族工商業先驅,被福州百姓譽為“電光劉”。這株“天竺榕王”扎根在河岸的石縫之間,攀住駁岸,枝干如虬龍盤曲蓬勃向上,在2005年福州首屆古榕節期間被評選為十大奇榕之一。
林則徐紀念館與古榕
與三坊七巷僅一街之隔的澳門路16號林則徐紀念館,現有一株“御碑榕”。紀念館始建于清光緒31年(1905年),原為祠堂,1982年辟為紀念館。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樓前有草坪、魚池、假山、花木,全館為古典式園林建筑。人們為紀念民族英雄林則徐不畏千難萬險,不計個人生死禍福,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斗的愛國主義精神,特地在他的塑像前及其他紀念物旁種上榕樹,以示尊重懷念之意。這株古榕如今長得雄偉挺拔,郁郁蔥蔥,枝繁葉茂。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