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汪氏宗祠始建于明天啟元年(1621年),兩次重修,建筑面積1680平方米,兩層兩進廳,土木結構,四梁扛井,七柱全縫。廳里神龕古樸典雅,有木刻金字楹聯15副,匾額60多面,植有綠樹鮮花,為回廊式、花園式祠堂,居全縣宗祠之首。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汪氏起源地在山西平陽郡,歷史悠久。東晉時曾一門兩宰相,南唐時曾九子占鰲頭,65世翰林學士汪藻居婺源,曾六代十進士。汪藻著有《浮溪集》錄入《四庫全集》的原木刻版本。唐越國公華公祖孫五代九封侯。龍門汪系的鼻祖汪公乃魯成公支子(即庶子),源頭在徽州(今安徽歙縣),后裔遷江西婺源,又遷居皖城,傳到80世,汪翰輔佐明太祖入閩征陳友定有功,被皇帝授予武略騎尉,命他駐衛延平(今南平),于明永樂二年(1404年)奉紅牌定居永泰縣大洋高蓋山下龍門,迄今600多載,發展至2萬多人,多分布于永泰、閩清、古田、閩侯、福州、南平、三明及港臺、東南亞等地。
近代的龍門,名人賢士層出不窮,從民國起有任縣長、將軍、團處級以上40多人。其中有為國捐軀的英烈,如汪齊金同其堂弟汪齊善服役,1894年參加中法馬江海戰,壯烈犧牲,其英名刻于馬江海戰烈士墓碑;汪子祥曾任福鼎、寧德警察局長,秘密參加中共地下工作,解放戰爭時率部起義,迎接解放軍進城。有中科院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汪子春,其業績被載入《中國當代高級科技人才詞典》;有一家兩博士的汪相波,原籍永泰龍門,遷居閩清,又移居南洋汶萊國,畢業于英國林肯法學院,法學博士,現任國際律師;其弟汪啟虎,日本東京筑波大學法學碩士,電機工程博士,現居日本。
龍門汪氏為何人才輩出?祠內有一副楹聯“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在讀書”對此作了詮釋。汪氏宗祠不僅是祭祖會親之所,而且對弘揚先進文化,推動鄉風文明建設起了積極作用。他們建立了汪氏宗祠理事會,將興教獎學寫入族規,設立汪氏教育基金會,對優秀教師和優秀學子予以獎勵和慰問,對特困生給予資助或無息貸款。按慣例,每年汪氏宗祠理事會和教育基金會都會組織報喜隊,給考上大學的族親子弟報喜。彩車隊伍由祠堂出發,一路上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給考上大學的學子送去獎學金、助學金。然后組織他們到汪氏家族祠堂拜祖感恩,教導汪氏子孫后代們莫忘祖先,奮發圖強,報效家鄉。此舉旨在激勵后生見賢思齊,奮發向上,使整個村莊興學重教蔚然成風。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26德化縣婦聯開展“生態文明 綠色行動”環保宣傳活動
- 2016-05-26鯉城區委文明辦主任帶隊走訪慰問轄區困難美德少年
- 2016-05-26市民文明禮儀讀本 - 上班禮儀
- 2016-05-26邵武市召開2015年度省級文明城市測評反饋會
- 2016-05-26德化縣委文明辦“三重視”加強文明村創建工作
- 2016-05-26交通不文明行為添堵 駕駛員斑馬線前不禮讓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