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隍文化談往 祈求神從人意并賜予康樂福祉
福州冶山城隍廟,始建晉太康三年(282年),迄今有1700多年歷史,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郡守沈調增督百役增建更衣、肅儀兩亭;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州唐詢撥庫銀重修,后加大門華表并建成府衙制式。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和民國二年均有重修,解放后毀于“文革”,大殿供奉主神周苛。史載,楚漢之爭時,劉邦被困滎陽,周命紀信假車引兵,使劉突圍,城破被擒,項羽勸降:“封侯為上將。”周譏“羽非漢王敵!”被烹,選周當陰間長官,希望他能當福州城池的保護神。大殿附祀各代有功于人民的名人,如唐鄉賢劉昌祖、宋知州蔡襄、元太尉董元炳、明大將湯和等共十三人。
鑒于城隍親民性,宋代福州將其列入國家正式祀典,由最高長官致祭,自九月底始,即開演連臺戲,初一出巡。巡前,官府貼告示,令全城灑掃街道,娛神時除抬出包拯、陳文龍等人格神外,還有人裝扮黑白無常謝必安、范無救以及牛頭馬面、孩兒弟等。次日游南臺,城里城外紅顏白發迷漫于途,人們祈求神從人意,賜予康樂福祉,表達了百姓對諧生活的向往。
歷史上城隍文化與吏治有很大關系。朱元璋曾對大學士宋濂說:“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規定官員蒞位,第一件事要祭拜城隍。以至康熙年間,臺灣道府尹俞兆邱甫上任,就到案前發“毋貪財,毋畏勢,毋徇人情”三誓;不久,縣令楊桂森亦發表告城隍文,表明要當清官,雖說帶有迷信色彩,對貪官污吏和壞人作惡確實起了一定的震懾作用。
上世紀90年代,福州城隍廟修復,殿宇金碧輝煌,臺胞聞悉紛紛回來進香。他們說:“城隍爺忠心耿耿地守望著福州上千年,這是我們的根啊!”不僅表現了強烈的鄉土感情和愛國情愫,還印證了閩臺一家的神緣關系。不是么?當年上海城隍廟賣的是茴香豆,福州冶山賣的是環環餅,“老福州”自難忘。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相關新聞
- 2016-05-31湖里街道“五到位”加強塘邊市容綜合整治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 2016-05-31鼓樓區召開5月份文明城市建設測評工作部署會
- 2016-05-31永安市文明創建新亮點 “步出健康群”徒友數百人
- 2016-05-31文明創建暗訪團分赴廈6區捕捉不文明鏡頭:綠地被占用 店招有點亂
- 2016-05-31讓文明播灑在園區每個角落
- 2016-05-30武平文明辦深入汾水村調研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