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源宮位于閩侯縣上街鎮溪源村龍潭山南麓,是福州地區歷史悠久的道教宮觀之一。清代林楓《榕城考古略》載:“龍潭山在十一都,一名西山。……旁有屋數楹,祀張真人,俗稱溪源宮。”溪源宮背山臨溪,依山而筑,坐北朝南,橫向排列。從東至西計有宮門、真人殿、三相公殿、彭李獅公殿等,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宮觀為牌坊式建筑,宮門為三級馬頭墻,土石結構,開三個拱門。正門上方是白石鐫刻“溪源宮”橫匾,直行楷書,字徑約40厘米。真人殿右側有一摩崖石刻,中間橫行楷書陰刻“溪源古跡”,字徑約50厘米(見圖)。真人殿、三相公殿(即護國留侯)和彭、李獅公殿均為單進,仿古宮殿建筑,面闊三間,混凝土結構,布局嚴謹,規模宏大。
溪源宮前面的溪源出自永泰、閩清的崇山峻嶺,流到閩侯縣上街龍潭山前受巨崖阻隔形成深潭。傳說古時有蛟龍現身,故名龍潭。《榕城考古略》記載“山下有潭,龍居之。歲旱祈雨,以瓷瓶涂蠟于口。懸而下之,以有無得水測雨候。潭中群魚游泳,無敢捕者。有靈石四,若龜、蛇、劍、印,溪源之水出焉。”傳說這一帶溪潭中蟄伏一只修煉成精的巨黿,時常出沒,興風作浪,殘害蒼生。被降伏在虎頭盆深潭后,月朗風清之夜,還不時浮出水面觀月。四處云游的張真人到此降龍伏黿后,托夢上街二十四境民眾擇定龍潭山腳建宮廟,廟宇正面朝向牛姆山、羅漢山、鯉魚山三座重疊的大山,民間稱為“真人得地三重山”。宋政和四年(1114年)當地民眾從坑口小廟真人寺分爐起建溪源宮大廟,供奉張真人。從溪源宮宮門古石刻“溪源宮(1114年)”的落款,可佐證其建宮歷史。
溪源宮峰巒靈秀,巖石崢嶸,溪澗蜿蜒,碧水如帶,山光水色,令人流連。因此溪源宮聞名遐邇,香火旺盛,信徒遍及海內外。據王應山《閩都別記》載,明代太守林春澤、詩人王應鐘、王湛、林世璧、陳鳴鶴等曾多次游宿溪源宮,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如林春澤《夜宿溪源宮》詩寫道:“雪花飛瀉訪其源,溪畔仙風醒客魂。怪石倚云臨截鎳,哀泉渡壑弄潺湲。蛟龍洞口如相會,虎豹庭前不敢喧。高閣夜深聞磬咳,青鸞隨月到宮門。”
歲月滄桑,溪源宮容顏亦老。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青州十三都緣首楊昌范,發動民眾將山上的舊廟宇改建在現在的溪源宮處(舊宮)。此次建殿有摩崖石刻“威鎮溪源”為憑。民國14年(1925年)都巡人許美山為溪源宮總理,再度大規模修建溪源宮。“文革”期間,溪源宮慘遭破壞,被夷為平地。溪源宮門殘垣上的“溪源宮”三個石刻大字、靠山依溪方向殘存的石基、石墻及宮門前石椅和大榕樹見證了這場災難。所幸刻于巖壁上的“溪源第一峰”、“威鎮溪源”、“別有天地”等明清摩崖題刻完整地保留下來。這些摩崖石刻具有藝術觀賞價值,也具有考古佐證價值。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根據黨的宗教政策,信眾在原址上相繼搭起兩間小廟,供奉張大真人。從此,溪源宮香火又開始興旺。1994年起海外僑胞和當地群眾又捐資重建溪源宮并于2000年落成。新建的溪源宮金碧輝煌。宮門雙龍搶珠、主體古裝泥塑尤為精致;宮內塑有張大真人等神像31尊和三米高的馬兩匹,造型逼真。溪源宮后山還辟有陳立夫、盧嘉錫、鄭乃珖等名人題字題詩的摩崖石刻。這些人文景觀與周圍的玉兔弄月、八仙聚會、王母蟠桃、仙涼坪、一線天等巖石崢嶸的天然景觀相互映襯,使千年宮觀煥發新姿,是人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31泉州市委文明辦領導到泉港區慰問困難美德少年
- 2016-05-31湖里街道“五到位”加強塘邊市容綜合整治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 2016-05-31鼓樓區召開5月份文明城市建設測評工作部署會
- 2016-05-31永安市文明創建新亮點 “步出健康群”徒友數百人
- 2016-05-31文明創建暗訪團分赴廈6區捕捉不文明鏡頭:綠地被占用 店招有點亂
- 2016-05-31讓文明播灑在園區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