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素有三山之別稱,所謂三山,指的是城內的于山、烏山和屏山。其中于山因位于市區中心地帶,交通便利,更顯醒目。傳說戰國時期“于越”氏的一支曾在此居住,因此得名。于山整個形狀猶如一只巨大的鰲,因此山上有許多以“鰲”為名稱的景點,如攬鰲亭、倚鰲軒、步鰲坡等等。它的海拔不高,最高峰鰲峰頂海拔也僅有58.6米,與那些名山大川相比,它僅是一個小山坡而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于山在福州的歷史上曾有過舉足輕重的地位,因而也成為一處名勝。當然,自古名勝多楹聯,于山也不例外。現將于山的一些佳聯予以介紹,以共品之。
峴山遺愛追羊子;滁郡流風并醉翁。
這是于山戚公祠上的一副對聯。明嘉靖年間,福建沿海各地屢遭倭寇侵襲,百姓生靈涂炭。浙江參將戚繼光兩度出兵福建抗倭,使福建沿海再不受侵擾。當他班師回浙江時,當地士紳在于山平遠臺設宴送行,并刻石記錄他的功績。戚公祠前有一塊巨石,上有題刻“醉石”二字,據說是戚繼光酒后在此散步,酒力難支,便臥在此巨石上休息,竟然進入夢鄉。上聯中所說的羊子,即晉朝大臣羊祜。據《晉書·羊祜傳》記載,他曾鎮守襄陽十余年,政績突出,當地百姓在峴山為他立碑建廟,以表彰他的善政。聯中以羊祜來比喻戚繼光在福建建立的卓越功勛。下聯醉翁指北宋歐陽修。他曾任安徽滁州太守,修筑了醉翁亭,并創作出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戚公祠還有一聯,是民國時北洋軍閥吳佩孚撰寫的,聯云:
雪國恥在四百年前公不愧曰武;
紹兵法于十三篇后吾曾讀其書。
據記載,這副對聯是1923年吳佩孚五十大壽時,福州有人向他征求聯語,于是他便撰寫此聯并差人專程送到福州。這副對聯上下對仗工整,用詞精當,頌揚了戚繼光抗倭的偉業。上聯中的“武”意為戚繼光死后被皇帝謚為“武毅”;下聯的“十三篇”指戚繼光像孫子著述兵書13篇一樣,也著有《練兵實紀》等兵書。
此外,戚公祠原祠還有一聯,是近代人郭兆昌所撰:
功德在民百世祀可也所望一靈不滅;
城郭猶是四方來觀者免教再過為墟。
這副對聯上聯是對戚繼光的夸獎,而下聯“免教再過為墟”之句,指的是戚公祠為明朝建筑,歷史上曾幾度興廢,屢毀屢建,因此說希望不要再次成為廢墟了。
于山頂上原有觀音閣,閣內存有清乾隆皇帝的一塊御碑,記載了觀音從古代印度引進中國之后由男變為女的經過。在這觀音閣上有一副對聯:
菩提會菩提具大神通忽現千般千眼;
自在觀自在是真佛力總有慈念慈悲。
然而遺憾的是這觀音閣如今已不可考。
史書記載在于山上還有一副對聯,這副對聯究竟在哪里,筆者曾多次登于山尋覓,終不可得。此聯曰:
丹青山外寺;紅白雨中花。
這副對聯文字雖簡練淺顯,但頗有文采,讀來饒有趣味。
在于山上還有一聯寫得也不錯,值得品味:
百花得地春常在;喬木參天日不驕。
這副對聯用詞準確貼切,描寫優美精當,但此類聯語似乎與于山風景區聯系不夠緊密,用在哪一座公園或是花圃中均可,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因而不能算是上乘之作。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31泉州市委文明辦領導到泉港區慰問困難美德少年
- 2016-05-31湖里街道“五到位”加強塘邊市容綜合整治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 2016-05-31鼓樓區召開5月份文明城市建設測評工作部署會
- 2016-05-31永安市文明創建新亮點 “步出健康群”徒友數百人
- 2016-05-31文明創建暗訪團分赴廈6區捕捉不文明鏡頭:綠地被占用 店招有點亂
- 2016-05-31讓文明播灑在園區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