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琛(1848 1935),字伯潛,號弢庵,又號橘隱、橘叟,晚號聽水老人、滄趣老人,閩縣(今福州)螺洲人,我國近代文化名人、近代新式教育家、同光體閩派扛鼎詩人、末代帝師。
其悲喜人生有三大波折:一、38歲(1885年)前,“春風得意”。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時聰穎,13歲為秀才,18歲中舉人,21歲成進士,累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參與草擬詔書、敕令等中樞機要事宜,得到朝廷重用。二、38歲至62歲(1885 1909年),徜徉林泉。中法戰爭中方失敗,以“薦人失察”之過,被降五級,自是閑居林下近二十五年;投身新式教育,任鰲峰書院山長,創辦東文學堂,任福建高等學堂、全閩師范學堂(福建師大前身)監督(校長),為福建教育作出突出貢獻;參與實業,任福建鐵路公司總理,計劃修建廈漳鐵路,建成其中76公里,后雖廢棄,但此乃福建第一條鐵路,具有象征意義;流連山水,筑滄趣樓等,建鼓山“聽水齋”、永泰“聽水第二齋”,寄情山林、泉響,“出游江南廣州暨南洋群島”,“戢影林壑,系心君國,盡抱偉略,郁而不舒”,“閑散歲月,遂假吟詠自遣”(陳三立《滄趣樓詩集序》),發而為文、為詩,成為同光體閩派的扛鼎詩人。三、63歲至88歲(1909 1935年),復出悲歌。被朝廷召回,恢復原職,擔任末代帝師,反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時,任“內閣議政大臣”,隨溥儀出走天津,忠于皇帝,卻不愿當漢奸。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在靜園召開的“御前會議”上,與鄭孝胥激烈辯論,反對溥儀去東北,勸阻不成,終離開相隨23年的廢帝。悲憤無奈,晚節無忝。生前手定詩文集,逝世三年后(1938年),刊印《滄趣樓文存》、《滄趣樓詩集》。
家居福州近二十五年,是陳寶琛一生十分重要的時期。他陶醉自然,筑樓建齋,修身養性,吟詠不已。他說:“余未四十作滄趣,聽水二齋以娛親”,又自號滄趣老人、聽水老人,足見對這“樓”與“齋”的重視。
陳寶琛在祖居的廢園上,先后建賜書樓、還讀樓、滄趣樓、北望樓、晞樓,被稱為螺江陳氏五樓。他說:“予之歸,年未四十,嘗為‘滄趣’、‘聽水’二樓,以娛吾親。五十后,始于烏石之陽筑‘歲寒樓’,最后建海天閣于其巔,則已逾六十。”(《高穎生妹婿五十詩序》)1891年他44歲,作《滄趣樓雜詩》十首,以紀“家居奉親之樂”。(陳立鷗、張子美等《閩縣陳公寶琛年譜》)聽水,是陳寶琛特有的喜好。1887年他40歲時,在鼓山靈源洞建“聽水齋”,1908年61歲時,在永福(今永泰)小雄山筑“聽水第二齋”。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31泉州市委文明辦領導到泉港區慰問困難美德少年
- 2016-05-31湖里街道“五到位”加強塘邊市容綜合整治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 2016-05-31鼓樓區召開5月份文明城市建設測評工作部署會
- 2016-05-31永安市文明創建新亮點 “步出健康群”徒友數百人
- 2016-05-31文明創建暗訪團分赴廈6區捕捉不文明鏡頭:綠地被占用 店招有點亂
- 2016-05-31讓文明播灑在園區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