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峰寺為八閩首邑閩侯頗負盛名的古寺,位于閩侯縣荊溪鎮關中村鳳凰山東南麓,三圍青山拱抱,前臨清溪,周遭古木參天,幽篁如海,景色優美。因寺院遠對雄偉蒼翠的三座并立的山峰,故得名“三峰寺”。寺院始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歷經修葺,清乾隆丙午年(1786年)重修大雄寶殿,同治癸酉年(1873年)重修天王殿,民國時再次重修大雄寶殿。民國時期三峰寺曾是共產黨游擊隊和地下黨的活動地點,為革命作出過貢獻。解放后一度失修,破落不堪,瀕臨廢圮。改革開放后,信眾捐資重修,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1995年1月,三峰寺被政府批準登記為正式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
沿著林陰山道入寺,只見滿眼蔥綠,鳥語花香,萬綠叢中的寺院清幽雅致,像似躺在松海竹浪的懷抱里。進山門后是寬闊的寺前廣場,只見寺院四圍高墻,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依山勢逐座抬高,拔地而起,雄偉壯觀。
從十三級石階拾階而上,便進入天王殿,這座清代重修的古建筑屋頂梁柱多有捐建人的墨寫題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清同治十二年歲在癸酉孟秋三峰寺住持沙門性恒募緣重建”的題墨,清楚地記載了天王殿重建的時間等情況。
過天王殿進入天井,天井里遍植香花瑞草,生機盎然。正中是民國時期信士捐建的石砌放生池,池上有小石橋,池水由山泉注入,清澈見底,游魚可數。天井兩邊為廂房,分布著伽藍殿、地藏殿、祖師殿等堂口。特別是右廂房首間為書畫陳列室,收藏著詩聯書法名家墨寶。其中有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佛教協會顧問、鼓山涌泉寺普雨方丈來此小住時題寫的“三峰禪寺”匾額和“鼓響橋下聽鼓響,三峰寺里看三峰”的名聯,還有知名女書畫家鳳玲居士(已剃度出家,法名心慈,為著名高僧凈空法師秘書)的梅蘭畫作等,洋溢著中國古典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濃郁氣息。
過天井再登十三級石階,進入大殿。大殿雖然為民國時期重建,但沿襲清代的建筑風格,前廊屋頂為卷棚結構,斗拱飛檐,古風依然。站在大殿前廊,可以遠眺蒼翠如畫的迷人三峰,感受“三峰寺里看三峰”的美妙意境。
三峰寺前不遠處的鼓響橋,是被稱為福州地區最為壯觀的古代石拱橋,遠揚的聲名甚至超過了三峰寺。該橋始建年代不詳,但從橋所處的位置和功用,極可能是為當年寺院交通而建造,年代也相當久遠。現橋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為石構單孔石拱橋,長約21米,寬3.2米,高20余米,跨度9米,從兩岸懸崖峭壁向中間砌半圓形石拱,遠望形如圓月,氣勢磅薄,雄偉壯觀。溪流從橋下高30余米的石崖直瀉而下,沖瀉入溪潭里直徑各1米多的3個石洞,發出巨響,吼聲似鼓,驚心動魄,故石拱橋得名“鼓響橋”,成為遠近聞名的奇橋景觀。該橋在1992年11月被列為閩侯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橋邊立有文物保護石碑。并立的還有“清乾隆四十三年重造小橋募緣碑”,古石碑并不高大精美,但碑刻內容里捐資者有葉、林、陳、鄭、楊、曾、徐、王、蘇、蔣、洪、吳、程、董、官等諸多姓氏,表明通往三峰寺的這座古橋不是當地鼓響自然村村民建造的,可能性最大的是由三峰寺的四方信徒香客捐資建造的。
近來名僧釋時參法師住持三峰寺,決心中興道場,弘法利生。在游仙元、楊宗彬等居士鼎力支持下,融宗教文化旅游和山水旅游于一體,繪就遠景規劃建設藍圖,起步開發建設,爭取與附近的三疊井森林公園、龍臺山生態園、將軍山生態園等景點串成荊溪關源里一線黃金旅游線路,為福州旅游增添新的好去處。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31泉州市委文明辦領導到泉港區慰問困難美德少年
- 2016-05-31湖里街道“五到位”加強塘邊市容綜合整治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 2016-05-31鼓樓區召開5月份文明城市建設測評工作部署會
- 2016-05-31永安市文明創建新亮點 “步出健康群”徒友數百人
- 2016-05-31文明創建暗訪團分赴廈6區捕捉不文明鏡頭:綠地被占用 店招有點亂
- 2016-05-31讓文明播灑在園區每個角落